? ㈠充分利用殘余聽力。聾兒中有部分具有不同程度殘余聽力的,那么,就盡量用殘余聽力,這還是比較好的方法。
? ㈡觀察法。聾兒在學習發音階段,一定要給孩子準備一面小鏡子。在輔導孩子發音時,孩子能通過小鏡子觀察到自己的口形、舌位是否同老師的相同,通過模仿、比較進行發音。這就要求教師發音時的口形、舌位必須準確。為了便于孩子能形象的觀察口形、舌位,可以把口形、舌位作適度的夸張,以便突出其特點,比如:i、u、f、d、t、n、z、c、s。發i時,嘴角盡力向兩邊展開;發u時,嘴唇收攏小圓形向前凸出;發f時上齒輕咬下嘴唇;發d、t、n時上下齒咬住一點點舌尖;發z、c、s時上下齒咬住比發d、t、n稍多一點舌尖。在教送氣音時,如:p、t、k、q、c、ch,可在嘴前放一紙條,發音時紙條被吹倒,讓孩子觀察模仿。
? ㈢觸感法。觸感法就是利用聾兒的觸覺器官輔助發音。發聲帶振動的引,把孩子的手背貼在老師的喉部,試之聲帶的振動,比如:b、d、g、j、z、zh以及韻母等。發送器音和摩擦音時,把孩子的手背放在放在老師的嘴前,試之氣流的強弱,比如:p、t、k、q、c、ch、f、h、x、s、sh。發鼻音時,把孩子的食指按在教師的鼻翼上,試之鼻腔的振動,比如:m、n以及韻母。
? ㈣局限法。初學發音的聾兒對口形、舌位不容易控制,輔導孩子發音時,對發音器官的某一部分加以限制,以便正確發音。比如:發i時,用牙咬住小指尖或筷子的細頭;發e時,咬住食指尖;發u時,嘴唇含住小手指收攏成小圓形,若口形收不圓時用手指捏一捏;發zh、ch、sh時,用壓舌板上挑舌尖;發g時用壓舌板或孩子的食指頂住舌面前部往里推,使舌根被迫抬起。
? ㈤演示法。發音時用手勢做演示,可以幫助孩子領會發音的舌位。具體的方法是:一手在上如上腭狀,一手在下如舌頭狀,模仿舌位及變化。例如:l、j、zh、r、g等。
? ㈥比較法。把兩個或兩組或幾個聲母放在一起復習,比較其異同點。如:b、p比較,后者送氣前者不送氣;z、c、s和zh、ch、sh比較,前一組舌頭要平伸,后一組舌尖要翹起。
三、音節的拼讀:
? ?音節是最自然的語音單位,是由因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而成的,普通話的音節一般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構成。音節的拼讀要領是“前音輕短后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常用的輔助聾兒拼讀的方法有:
? ?㈠碰音法。所謂碰音法就是一口氣把聲母、韻母連在一起念,反復拼合,由慢連到快連,最后拼成一個音。例如:“bà”,把聲母“b”和韻母à連在一起反復念“b、a、b、a…”越讀越快,最后拼成“bà”音。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對初學拼讀的聾兒比較適應。
? ?㈡支架法。拼讀時先支好架,也就是說找好聲母的發音部位,然后用韻母沖開沖開架子,即成為音節。比如讀“pá”,先閉上雙唇,憋住一口氣,擺好發p音的姿勢,這就是“支好架”,然后,再用韻母á沖開架子,成為音節。開始訓練時,先反復讀聲母,,再支好架,接著一口氣沖出韻母來。
? ?㈢直呼音節法。直呼音節法也是音節訓練的基本方法。對于聾童進行音節訓練時,應采用聲母本音和韻母連續快讀,直呼音節,做到一個音,一個口形。直呼音節,就是看到一個音節,不經過拼讀,直接呼出。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熟練技巧,成為識字、學說話的工具。要點是聲母﹙本音﹚念得輕而短,緊接著念帶上聲調的韻母,快速連讀,氣流不能中斷。手指語同步輔助。以|da﹙大﹚|為例:①先擺好d的發音部位﹙指式同步d﹚;②在發d的瞬間﹙聲母本音﹚,緊接發à音﹙韻母帶調﹚,快速連讀﹙指式同步a﹚;③不送氣,直接構成dà音,現實的口形也只有一個。音節訓練的目的是聾童具有正確,熟練地直呼音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