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把大段仿說的語言分解成小塊,增強理解,然后重新組合。比如“打開冰箱”、“拿出蘋果”在教的時候,家長要做出相應行為,每一步到底是什么意思,幫助孩子理解。
2、調動各種感官幫助增加理解力:孩子持續仿說的根本原因在于認知能力沒有跟上,也就是沒明白你的話的意思,通過照片,實物,錄像等渠道,增強理解力。
3、遵守“少即是多“的原則:多鼓勵結構簡單的功能性的語言;
4、避免沖動地替孩子講話;
5、避免使用孩子的名字:比如打招呼時會說“你好敏敏”,孩子也會照說“你好敏敏”,那我們訓練時就教TA“你好”。
6、練習初期,避免問句:看到孩子伸手拿蘋果,如果你問“你要吃蘋果嗎?” 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你要吃蘋果嗎?” 這時候你應該示范:“我要吃蘋果” 。
7、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在同一水準示范,也就是說,你想要孩子怎么說話,你就用什么方式來示范語言。
8、臺詞的輔助與淡出:比如開始練習問句時,你提出問題,不要等孩子仿說,馬上把答案連著一起說出來,比如“你要吃蘋果嗎?要”,逐漸練習只提出問題,不給予回答,直到孩子可以獨立回答“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