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多的聰聰是個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癥孩子,經過前期的語言基礎開發,現在孩子已能說話,常見的日常生活物品名稱能指認,但不會表達,有團體的參與能力、模仿能力,近階段孩子存在的最大問題是:
1、沒有等待意識,想要的東西必須馬上得到,不然就會大哭大鬧起來,有的時候甚至出現自傷行為。自我意識也比較強,不能很好的去執行老師的指令;
2、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視覺注視的持續性差,且有許多的小動作;
3、孩子的口語轉換能力差,且說話的聲音??;
4、喜歡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我的需求。

問題分析:
A、“沒有等待意識,想要的東西必須馬上得到,不然就會大哭大鬧起來,有的時候甚至出現自傷行為。自我意識也比較強,不能很好的去執行老師的指令”
(1)長久以來孩子養成的習慣,當他有什么需求的時候家長立即就滿足了他,正因為這種負強化,導致了孩子沒有等待意識;
(2)家長發的指令他想執行的就執行,不想執行的就不執行,家長也沒有再去要求孩子,從而孩子對指令物反應,產生了指令的無效性;

解決策略:
(1) 建立孩子的交換意識;
(2) 建立孩子的等待意識(當孩子有了交換意識之后,逐漸的延長孩子的等待時間);
(3) 老師所發的指令必須要去執行,老師可以想辦法去引導孩子,在課堂中能讓孩子無形的跟著老師的思路走;

問題分析:
B、“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視覺注視的持續性差,且有許多的小動作”
(1) 孩子有選擇性的注意力,因為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極高的持續專注力;
(2) 孩子對老師的課題不感興趣,從而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出現小動作;

解決策略:
(1)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把握好孩子的興趣點,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 在教學時,需要不斷的找尋可以引起孩子學習的動機的新的增強物,從而才能持續維持孩子學習的動機,在這里也就是注意力;
(3) 老師能根據孩子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方案,要懂的隨著孩子的變化而隨機應變;
(4) 建立孩子的有意注意;
(5) 當孩子的有意注意建立之后,注意力的訓練要作為貫穿始終的內容,時時刻刻去要求孩子,從而使孩子形成應用視覺的主動意識。

問題分析:
C、“孩子的口語轉換能力差,且說話的聲音小”
(1) 前期的視覺仿說過多,孩子依賴上看他人的口型;
(2) 現在處在聽覺仿說向表達過渡,孩子需要自己動腦思考,去記每個發音的技巧以及部位,從而也就導致了孩子在表達的時候口語轉換慢;
(3) 孩子不會正確的運用氣流,所以說話的聲音小且語音沒有節奏感;
解決策略:
(1) 加強孩子氣流量的訓練,讓孩子能持續的運用氣流,只有孩子能持續的運用氣流,那么在語言表達的時候才會有節奏感(才不會出現一口氣表達一個字的情況),聲音大了,同時語音的清晰度也就提高,在表達的時候別人才能清楚他表達的內容;
(2) 借助孩子熟悉的物品(孩子會指認而不會表達的物品),在指認的時候必須同步的進行表達,去提高孩子思維—口的統合能力,由物品——卡片——在空間中能跟隨老師的手勢去表達(老師指到哪,孩子表達到哪),這也是為主動性語言表達打好基礎;
(3) 大量的唱說三個字的兒歌;
(4) 也可以數數字(初期時可以一口氣數1-3個數字,隨著氣流量的提高逐漸的延長數字,如:一口氣數到6等)。
問題分析:
D、“喜歡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我的需求”
(1)前期在無語言環境中孩子養成的習慣(當孩子用肢體動作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家長明白孩子的意思,也就立即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從而讓孩子感覺肢體表示要比表達容易,反正媽媽也明白我的意思);
(2) 家長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解決策略:
(1) 把握好時機,當孩子有需求時,結合當時的情景,激發孩子去表達;
(2) 讓孩子喜歡上語言,喜歡上表達,當孩子用語言表達出需求時(如:我喝水),家長可以立即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明白語言的有效性;
(3) 多給孩子創造表達的情景,給孩子表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