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除溝通障礙的原因:例如倘若是聽力損傷的孩子,可適當配戴助聽器或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以降低后續有語言發展問題的機率;或是如果唇顎裂會導致構音的問題,應手術修補。
2.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觸:如果孩子與大人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觸時(孩子看著大人),大人可以即時口頭贊美他。
3.建立共同的注意力,自我對話與平行對話:比方都看著同一個玩具。大人可以藉由參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以建立共同注意力。在雙方建立共同注意力以后,大人可將正在從事的活動結合語言,并且進行自我對話與平行對話。例如大人和小孩玩積木時,自我對話:「我把積木堆得好高。」也可以平行對話,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例如大人說:「哇,你把積木疊得好高啊!」
4.回應式互動情境:大人在對話性互動中,示范適當的語言。視孩子溝通狀況而定,大人給予回應。重點是要逐漸建立「對話式互動」,大人和小孩要有「均衡式溝通」,而不是大人自己講一大堆話,完全沒讓小孩有反應的機會。
比方媽媽說:「你要喝奶奶嗎?」大約6個月以上,孩子可能會微笑、或以任何聲音回應、或點頭或以任何動作或手勢表示要喝(只要孩子有表現出任何反應皆可,無論是面部表情或聲音、動作回應都可以),大人再喂奶;大約1歲以上,孩子可能會說「要」或「喝」或「奶奶」,或仍以手勢或動作表示要喝,這些回應皆可營造回應式互動情境。
5.提示階層變化:在上述「均衡式溝通」時,大人也必須視孩子的能力而有提示階層的不同變化,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孩子沒反應,大人就給予提示」。
例如:大人可以問1歲以上的孩子:「你要吃什么?」如果孩子沒反應,大人可以給予更多「提示」,比方二選一,改問:「面或飯?」如果孩子仍沒反應,大人再問:「吃面好不好?」如果孩子有任何反應(聲音或動作或表情),就算過關,也不要過度逼迫孩子。
比方爸爸要上班了,媽媽可以跟孩子說:「跟爸爸說再見」,如果孩子不會說,就給予提示,媽媽再說:「爸爸要出門了,跟爸爸說再見」,如果孩子仍不會;媽媽可給予手勢提示,媽媽先揮一揮手,如果孩子仍沒有照做揮手,媽媽可以輕輕拉起孩子的手,如果他仍沒反應,可輕拉他的手揮揮手。
6.參與并解釋:大人在給予孩子指導時,必須符合孩子的溝通能力。大人說話時必須聲音清楚、速度放慢、語句完整。
7.大人適時的等待:給予孩子時間理解或整理訊息。對話時,如果孩子反應較慢或正在思考,大人必須暫停,至少等待大約5~10秒,讓孩子有時間表達他想要說的話,不要催促孩子。許多大人都會不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另外,如果孩子尚未發展出口語,大人可將促進互動、認知與理解為目標,透過引導來幫助孩子;不能用強迫的方式來逼孩子說話。
8.情境布置:家里不要太凌亂,以免孩子被其他物品吸引注意力而分心。給予孩子適齡的玩具,重點是不要一次給予孩子全部的玩具,可先給一個,如果他表示還要時,再給他其他玩具,以誘發孩子溝通的需求。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時,也可以用輕拍大人或以其他手勢動作來表達需求。
9.觀察與傾聽: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并了解孩子已經學會的能力。
10.跟隨著孩子的領導:為了維持孩子在互動中的興趣,大人可加入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大人模仿孩子的動作或聲音(比方看到孩子在玩電話玩具,大人也可以加入假裝聽電話,并可說「喂~?」),并可說出孩子正在做的事,引導孩子注意大人。有時候大人要先模仿孩子,孩子才會模仿或注意大人。但必須注意,不代表所有事情都順著孩子,大人仍需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
11.示范、擴展句子:在不強迫的前提下,適度鼓勵孩子使用口語進行溝通嘗試,例如:孩子和媽媽在玩車子玩具,當孩子注視著媽媽手里的車子玩具時,媽媽可以給予提示:「要車子」(設立語言目標),孩子回應說「要車子」,媽媽可擴展他的句子說:「你想要紅色的車子」,并將車子給他。
12.和孩子閱讀繪本:大人可以帶孩子閱讀繪本。并可視孩子不同年齡的語言發展能力,選擇念一句話或一個段落后,再適當提問(以故事結構為基礎,包括人、事、時、地、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