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聰】孩子「語言發展遲緩」了嗎?幫助孩子發展語言的12個技巧!
發布日期:
2025-03-15
瀏覽次數:
孩子有沒有可能「語言發展遲緩」?不同年齡層的語言發展里程碑分別為何?「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父母如何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本文列出12個父母在家就可以做的初步技巧,一起來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吧!

【育聰】孩子「語言發展遲緩」了嗎?幫助孩子發展語言的12個技巧!

孩子的語言發展的基礎

孩子在發展出語言前,必須先奠定好語言學習的基礎,包括生理上,大腦神經發展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能促使口語和認知能力可以順利發展(如判斷力、智力、區辨等)


在社會領域,也要有合適可練習語言的意義情境、可模仿語言的對象、重復接受語言的刺激與實際應用的經驗;至于在心理層面,也要有表達的意愿。必須兼顧生理、社會、心理這三大方面的基礎,才能順利發展出語言。

什么是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發展遲緩包括接收型遲緩(聽不懂)、表達型遲緩(不會說)、混合型遲緩(聽不懂、也不會說)。孩子目前的語言理解、表達能力和其他同年齡的小孩相較下,比較落后,就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但只要藉由醫師、治療師與家長的協助,大多最終仍會趕上應有的發展進度。


其實對于多數小孩來說,即使沒有刻意指導,孩子也可能從生活環境中逐漸發展出語言,大多能自動符合語言發展里程碑;但也有一些小孩在語言的理解與表達上出現困難,也就是語言發展遲緩或異常。不過如果孩子在家較會說話,外出時又不太說話,就不是語言發展遲緩了,而可能是因較少帶孩子出門或較少與別人互動、怕生所致、或有情境適應困擾。

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

先天或后天原因皆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先天方面包括中樞處理問題,可能與認知處理的缺損有關,例如:自閉癥、過動癥、特定型語言障礙、智能障礙、腦性麻痹、染色體異常…等;或是先天性顏面缺陷,例如:唇顎裂;或是因先天或后天反覆感染得中耳炎所引起的聽力障礙等,或是后天成長環境不利于語言發展,例如:父母忽略孩子或家暴、或相反地過度保護孩子、嬰兒期親子互動關系不佳、缺乏語言學習機會和學習動機等。

語言發展遲緩的影響?

有研究指出,從出生到6歲,是大腦發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如果語言發展遲緩,最好在學齡前盡早接受早期療育。如果無法適當發展出溝通能力,將使孩子無法表達基本需求與滿足所需,也無法影響他人的行為或獲得關注,也可能因聽不懂而無法適當接收資訊與學習,而影響情緒人格的發展(覺得失望與不開心),并會影響與他人互動關系的建立和學習速度受到限制。

【育聰】孩子「語言發展遲緩」了嗎?幫助孩子發展語言的12個技巧!

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

前語言期(0~1歲)

0~1歲是以手勢、聲音表達為主。

0~4個月啼哭期:開始溝通行為。

2~7個月咕咕期:口腔后部的聲音:類似于母音,唇舌等口部構造做出類似說話的動作。

8個月~1歲半:牙牙學語期、聲音游戲期:孩子會開始說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逐漸開始語音組型。如果孩子一開始會牙牙學語,但后來卻愈來愈少發聲,有可能是早期聽力障礙征兆,要特別留意。

8個月開始:仿說、鸚鵡學話期:孩子能聽懂常用物品的名稱,例如:球球。


語言期(1~7歲)

1歲以后,孩子會的詞匯量變多,而且逐漸發展出短語和句子。

10~18個月:單詞期:開始會說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匯,會叫「爸爸」、「媽媽」;此時期也能明白50~75個字;大約會說10個單字。

18~24個月:雙詞短語期,開始有文法結構:大約18個月時,會出現大量詞匯(語言爆炸期),也會有愈來愈多表達性詞匯。

大約可以說出30~50個詞匯,其中大多是名詞,又以生活中常接觸的較多,例如:「球球」。

2~3歲:出現簡單的句子;也可以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或「要、不要」等問題,并且了解否定句。

3~4歲:開始使用連接詞,出現復雜句,亦能說出否定句和問句。

4歲:可理解包含2~3個指令的復雜語句;孩子也常會問大人問題,例如「為什么、什么時候」等;了解的詞匯量大約高達1,500個;孩子會說的語句長度包含4~5個詞匯。

5歲:開始學會較簡單但抽象的概念;孩子說出來的語句長度包含5~6個詞匯,并且也能理解不同種類的相反詞;了解的詞匯量已大于2,300個。

6歲:對于復雜句子的結構已成熟,也會使用更多抽象的概念。孩子也會了解語句中順序和時態上的變化,并且可以書寫。

【育聰】孩子「語言發展遲緩」了嗎?幫助孩子發展語言的12個技巧!

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孩子大約7個月時,就開始慢慢發展出不同詞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理解的能力,也就是語意能力;大約19個月時,會慢慢發展出語法能力,也就是能夠結合詞匯和詞匯,形成有意義的短語和句子。發展順序應為:雙詞短語→疑問句→否定句→簡單句→復雜句→敘事。

如果孩子目前的語言能力不符合上述「語言發展里程碑」,就可能是發展遲緩的警訊,建議就醫檢查。例如:第一個詞匯出現較晚,或是過度使用「這個」、「那個」、「東西」等詞匯,詞匯學習速度較慢;或是語法有障礙,出現顛倒或混淆等不合語法的句子,例如:「我釣魚」講成「魚釣我」或「釣我魚」;會說的句子長度也較其他同年齡的孩子短;或是在語用上,說話不合情境或措詞不當、缺乏分析社會情境的能力、溝通技巧不佳,例如在老師面前說「老師胖得像豬」,這也是自閉癥孩子較容易出現的問題。

【育聰】孩子「語言發展遲緩」了嗎?幫助孩子發展語言的12個技巧!

如何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1.去除溝通障礙的原因:例如倘若是聽力損傷的孩子,可適當配戴助聽器或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以降低后續有語言發展問題的機率;或是如果唇顎裂會導致構音的問題,應手術修補。

2.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觸:如果孩子與大人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觸時(孩子看著大人),大人可以即時口頭贊美他。

3.建立共同的注意力,自我對話與平行對話:比方都看著同一個玩具。大人可以藉由參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以建立共同注意力。在雙方建立共同注意力以后,大人可將正在從事的活動結合語言,并且進行自我對話與平行對話。例如大人和小孩玩積木時,自我對話:「我把積木堆得好高。」也可以平行對話,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例如大人說:「哇,你把積木疊得好高啊!」

4.回應式互動情境:大人在對話性互動中,示范適當的語言。視孩子溝通狀況而定,大人給予回應。重點是要逐漸建立「對話式互動」,大人和小孩要有「均衡式溝通」,而不是大人自己講一大堆話,完全沒讓小孩有反應的機會。


比方媽媽說:「你要喝奶奶嗎?」大約6個月以上,孩子可能會微笑、或以任何聲音回應、或點頭或以任何動作或手勢表示要喝(只要孩子有表現出任何反應皆可,無論是面部表情或聲音、動作回應都可以),大人再喂奶;大約1歲以上,孩子可能會說「要」或「喝」或「奶奶」,或仍以手勢或動作表示要喝,這些回應皆可營造回應式互動情境。

5.提示階層變化:在上述「均衡式溝通」時,大人也必須視孩子的能力而有提示階層的不同變化,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孩子沒反應,大人就給予提示」。

例如:大人可以問1歲以上的孩子:「你要吃什么?」如果孩子沒反應,大人可以給予更多「提示」,比方二選一,改問:「面或飯?」如果孩子仍沒反應,大人再問:「吃面好不好?」如果孩子有任何反應(聲音或動作或表情),就算過關,也不要過度逼迫孩子。

比方爸爸要上班了,媽媽可以跟孩子說:「跟爸爸說再見」,如果孩子不會說,就給予提示,媽媽再說:「爸爸要出門了,跟爸爸說再見」,如果孩子仍不會;媽媽可給予手勢提示,媽媽先揮一揮手,如果孩子仍沒有照做揮手,媽媽可以輕輕拉起孩子的手,如果他仍沒反應,可輕拉他的手揮揮手。

6.參與并解釋:大人在給予孩子指導時,必須符合孩子的溝通能力。大人說話時必須聲音清楚、速度放慢、語句完整。

7.大人適時的等待:給予孩子時間理解或整理訊息。對話時,如果孩子反應較慢或正在思考,大人必須暫停,至少等待大約5~10秒,讓孩子有時間表達他想要說的話,不要催促孩子。許多大人都會不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另外,如果孩子尚未發展出口語,大人可將促進互動、認知與理解為目標,透過引導來幫助孩子;不能用強迫的方式來逼孩子說話。

8.情境布置:家里不要太凌亂,以免孩子被其他物品吸引注意力而分心。給予孩子適齡的玩具,重點是不要一次給予孩子全部的玩具,可先給一個,如果他表示還要時,再給他其他玩具,以誘發孩子溝通的需求。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時,也可以用輕拍大人或以其他手勢動作來表達需求。

9.觀察與傾聽: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并了解孩子已經學會的能力。

10.跟隨著孩子的領導:為了維持孩子在互動中的興趣,大人可加入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大人模仿孩子的動作或聲音(比方看到孩子在玩電話玩具,大人也可以加入假裝聽電話,并可說「喂~?」),并可說出孩子正在做的事,引導孩子注意大人。有時候大人要先模仿孩子,孩子才會模仿或注意大人。但必須注意,不代表所有事情都順著孩子,大人仍需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

11.示范、擴展句子:在不強迫的前提下,適度鼓勵孩子使用口語進行溝通嘗試,例如:孩子和媽媽在玩車子玩具,當孩子注視著媽媽手里的車子玩具時,媽媽可以給予提示:「要車子」(設立語言目標),孩子回應說「要車子」,媽媽可擴展他的句子說:「你想要紅色的車子」,并將車子給他。

12.和孩子閱讀繪本:大人可以帶孩子閱讀繪本。并可視孩子不同年齡的語言發展能力,選擇念一句話或一個段落后,再適當提問(以故事結構為基礎,包括人、事、時、地、物等)。

文中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或第三方網站,如有侵權,請聯系立即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