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一些建議
1、在大腦中樹立全面發展的理念。
康復不只是聽覺、語言,還有生理、心理等方面要注意。比如,過度糾正孩子發音會打擊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使孩子沒有自信,失去說話的興趣,過分注意發音語氣不自然,詞不成句。語言發展里,先要學會理解、認知、然后開始有言語、語言,然后開始要求流暢度,最后是清晰度。 除了語言發展,一定要重視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
2、潛移默化中以身教完成榜樣的力量——規范自己的行為,還有情緒、言談、智慧。
觀察、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對于聽障孩子來說,他們的視覺是優先發展的。身教大于言傳,比如教育他見到老師要打招呼,可是媽媽見到老師是不打招呼的,他也會覺得不打招呼才正常,打招呼反而不正常。
自己有情緒的時候面對孩子要克制,不要把不良情緒傳染給孩子。還有日常用語,家庭成員之間說話也應該注意文明,你以為他可能聽不清,但也許就聽到了、學會了。
?
3、良好的教養態度:不溺愛、不專制、而要積極自信、樂觀向上,放手讓孩子主動解決問題,但是犯了錯要制止。
?
4、生活中處處是康復資源--- 用好心,勤用嘴,樂于行。
用好心---了解孩子康復到什么階段,這周學校的教學計劃是什么,老師做什么了,家長應該怎么配合。比如說這一周學校在學蔬菜,那可以課后特意帶孩子去菜市場買菜,回家一起洗菜、做菜、吃菜,在這個過程中持續語言輸入,增加理解和運用的機會。
勤用嘴:嘴巴一定要勤快,孩子需要持續豐富的語言輸入,一定要邊做邊說,看到什么說什么。
樂于行:有了正確的理念和方法,一定要有執行力。
?
5、注重合作教育資源。
善用教育機構的力量,學校有教育實踐,可以申請觀摩課,可以參與教學,多學習,多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狀況,康復知識和方法。
多去健聽環境,比如公園、廣場、親朋好友的家中,在這些環境下鼓勵孩子多說,多和別人交往,不用怕孩子帶著輔聽設備和別人不一樣,說得不清楚也沒關系。在這些環境里可以無障礙溝通也是我們的康復目的之一。
在達到的一定語言水平后,盡早進入普通幼兒園進行融合,對孩子的成長會非常有幫助。
?
最后,提醒大家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在生活過程中自信、獨立、樂于交往的孩子,一切行為以這個目標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