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康復模式的概念解讀
以學前教育為基礎,以專業康復技術手段為支撐的全面發展的康復模式。
?
1、為什么要以學前教育為基礎?
我們的孩子都很聰明伶俐,無非是耳朵上比別的孩子多了一樣東西(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大多數聽障孩子智力發育都很好。且人工耳蝸術后兒童年齡的年齡目前國內最小為6個月,大部分的康復孩子是學齡前的,所以要以普通孩子的學前教育理念來展開對聽障孩子的教育。
聽障兒童首先是兒童,那么就應該以兒童為主體,將孩子的利益最大化,教師家長在康復訓練中起主導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兒童是成長的,具有可塑性的,不要只盯著他們的助聽器或人工耳蝸,首先要看到他是兒童,以兒童的成長特點為核心進行養育。
學前教育有五大領域:科學、藝術、健康、社會、語言。這五大領域為促進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必須全面培養。
?
2、以專業康復技術為支撐---重視聽障兒童的特殊性。
聽障孩子和普通孩子確實又不一樣,需要專業的康復技術為其彌補聽力缺陷。主要手段包括聽力干預(助聽器、人工耳蝸等輔聽設備)、AV康復(聽覺口語法)、言語矯治、還有精神心理干預等。還有一些聽障孩子是多重障礙,需要更多關注和專業手段進行針對性康復,比如肢體發育跟不上、專注力差等的孩子,我們會建議加一些“感統訓練”。
?
??
3、全面發展都包括什么?
全面發展包括幾大方面:認知、社會性、個性、生理和文化。
認知:是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言語。聽障孩子有個特點---更喜歡直觀、形象的東西,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那么在康復初期的時候我們應該從生活中實際存在或發生的事物著手,比如多說并讓他們理解名詞和動詞,比如“杯子”、“拍一拍”,在此基礎上用具體的例子幫他們理解形容詞或副詞等抽象概念。
社會性:情感、情緒、人際認知、自我意識、控制、同伴之間的友誼、社會行為以及道德能力。比如垃圾不能亂扔,見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等等,都需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全面康復教育觀的原則
1 、發展聽覺能力和言語能力為先,建議讓孩子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營造良好環境因素同時關注孩子的個體因素,發掘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聽覺和言語能力是基礎,社會參與活動中可以積累言語使用經驗,熟練運用、掌握文化溝通技巧,也是我們康復的重要目的。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我會常常問我們的個訓老師或家長,孩子有什么特點和優勢,怎樣把這些特長運用到康復訓練中去,提高孩子的興趣。比如某個小朋友愛畫畫,那是不是可以通過繪畫開展認知學習、對話交往,以及其他一系列的事情?

2、系統整合運用各種手段。
如醫教結合(醫學、教育、社會),綜合干預,還有些家長可能不太了解或喜歡的手段,比如手指拼音,比如讓孩子去看,去通過摸喉部感受聲帶的震動和氣息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重視聽能管理,有些孩子一兩年才調一次人工耳蝸或助聽器,不及時調機肯定無法保證聽的質量。

3、堅持科學和適宜的原則,遵守健聽兒童身心特點發展規律。
我們一定要了解健聽孩子的身心發展尤其是語言發展規律。我們強調言語、語言的自然習得。普通的孩子3到6個月才會尋找和模仿聲音,一歲到一歲半之間才會說單詞,慢慢變成短句。以此類推,如果人工耳蝸手術開機后3個月會找聲音,就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就可以放心了。
言語發展的規律里,最開始應該先會發b、m這些音,不是一上來就會 z、c、s 、zh、ch、sh的,不用太著急。
0-3歲兒童的思維特點就是喜歡直觀的,形象的,運動的,那么聽覺年齡在這一階段的孩子也是一樣,不管他的真實年齡是多大。

4、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
1)愛護孩子,盡可能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少玩手機少上網。
2)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很多家長非常愛孩子,一個眼神就知道孩子要什么,立馬去替他做,但很多事情他可以自己來,請多給他鍛煉的機會。
3)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比如有個孩子很喜歡跳舞,家長覺得他耳朵不好跳舞以后也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非要孩子學畫畫,其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學習他想學習的東西,效果往往要比被迫學東西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