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師18922441941
李老師13728069466
王老師18922441926
特殊兒童具備了發音說話的能力之后,可以開始向主動性語言過渡。那么什么是發音說話的能力?也就是聽到別人說“XXX”他(她)可以跟著去重復,當有這個能力后,我們就可以從語言理解能力訓練開始,以下八方面去幫助孩子主動表達。
一、聽懂常用動詞指令,并做相關動作。
例如:
對常用動詞拿、指、扔、走、跑、搬、抬、擰、拍、跳、蹲、站、搭的理解。
在生活中常用的動詞短語有:
拿杯子,拿書包,拿衣服,拿碗;
指空調,指鼻子;
扔垃圾,扔球;
跑一圈,走一走,跳一跳,請蹲下,站起來;
搬椅子,抬桌子,拍衣服;
擰瓶蓋,捏鼻子,拉耳朵,
梳頭發,洗洗手,刷刷牙,擦擦臉,沖沖水;
提褲子,脫衣服,請躺下,蓋被子等。
目的:
(1)對動詞的理解;
(2)接受性地運用、執行外在信息的主動性。
要求:在生活化情景中,在少量的手勢提示下完成。
備注:孩子能夠執行指令是建立在其對指令理解的基礎上的,而孩子對指令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得來的,因此,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鍛煉孩子的理解能力,將會對孩子理解能力、執行指令的主動性及參與互動意識的提高都有較大幫助。看不見課堂的訓練才是最好的訓練。
二、對“××在哪里”的問題做出正確反應
利用家庭環境引導孩子尋找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電視在哪里?讓孩子通過空間內搜索找到相應的物品,并可表達出“電視在這里”。結合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情景,可讓孩子隨機去尋找所需的不同物品,如:
起床時可尋找的物品有:
毛衣、褲子、鞋子、帽子、羽絨服
洗刷時可尋找的物品有:
水龍頭、牙刷、牙膏、毛巾、香皂、面霜
吃飯時可尋找的物品有:
碗、勺子、筷子、杯子、餐巾紙、垃圾桶
看電視時可尋找的物品有:
電視機、遙控器、沙發、椅子、薯片等
出門前可尋找的物品有:
鑰匙、包包、手機、鞋子
(1)視覺觀察能力
(2)視、動、口能力統合
要求:情境中完成
備注: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孩子去實踐和經歷,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放手,讓孩子盡可能的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在家可以以求助的口氣讓孩子幫助大人找物品,比如出門換鞋時可以說“寶寶,幫媽媽找找鞋子吧,媽媽找不到鞋子了”,在鍛煉孩子視覺尋視能力的同時也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三、對含有“什么”的問句做出正確反應
這是什么?——這是××那是什么?——那是××
你有什么?——我有××你拿的是什么?——我拿的××
你在干什么?——我在××這個能干什么?——能喝水/××
等等
(1)對一般疑問句的理解
(2)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能力
要求:運用他人示范的提示逐步過渡至主動回答。
備注:對于這樣的問題,更要在生活場景中結合當前所做的事隨機進行,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回答時,可先把重點放在讓孩子理解場景上,不可一直糾結于一個問題不放。
四、理解描述狀態的詞
快一點
慢慢的
輕一點
用力
(1)理解相應的詞匯
(2)積累詞匯量
要求:能夠在少量提示下根據描述做出相應的反應并在提示下能夠在生活中運用詞匯。
備注:對于這些較抽象的詞的理解,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應多以是示范、誘導為主。
五、理解三種常用的疑問句
(選擇疑問句、正反疑問句、是非疑問句)
可結合生活情景運用實物對孩子進行以下提問:
如可指著蘋果問
(1)選擇疑問句
“這是蘋果還是衣服?”——蘋果
↓
“這是衣服還是蘋果?”——蘋果
(2)正反疑問句
“這是不是蘋果?”——是蘋果
(指著衣服問)
“這是不是蘋果?”——不是,是衣服
(3)是非疑問句
“這是蘋果嗎?”——是蘋果
(指著書包問)
“這是蘋果嗎?”——不是,這是衣服
(1)思維轉換能力
(2)思考能力
(3)理解能力
要求:結合情景誘導下回答
備注:此項內容訓練除了鍛煉孩子的思維轉換、理解能力外,還和孩子的視覺轉換,視、動、口的統合有很大關系,因此,如果孩子在回答問題有困難時(尤其是選擇疑問句),可以先做快速指認或表達卡片的訓練,以提高孩子的視覺轉換和視、動、口的統合能力。
六、根據實際情景解決問題的能力,
并在此過程中回答相關問題
下雨了怎么辦?——打雨傘
地上臟了怎么辦?——掃地
水灑了怎么辦?——拿紙擦
口渴了怎么辦?——拿杯子喝水
流鼻涕了怎么辦?——擦鼻涕
餓了怎么辦?——吃飯
(1)語言理解能力
(2)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求:能夠在生活中出現常見問題時,在少量的提示下做出適當反應并簡短語言表達。
備注:這項內容側重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意識。
七、理解簡單的因果關系
因為渴了,所以喝水。
因為餓了,所以吃飯。
因為冷了,所以穿衣服。
因為小朋友摔倒了,所以小朋友哭了。
因為下雨了,所以打雨傘。
(1)思維理解能力
(2)社會性規則的理解
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滲透進行
備注:在孩子對以上問題簡單地了解之后,大人可運用逆向思維向孩子提問,如“為什么要喝水?”——因為渴了
“為什么要打雨傘?”——因為下雨了/下雪了等等
(切記:是讓孩子在周圍環境觀察、理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提問的,而不是讓孩子死記硬背。不要為了訓練而訓練,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能力,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
八、理解人物常用表情與手勢
生氣的表情、哭的表情、高興的表情、辣的表情
搖頭表示拒絕、點頭表示接受
噓表示安靜、招手表示打招呼等等
目的:對非口語信息的理解
要求: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學習使孩子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的表情、手勢,并進行簡單運用。
備注:孩子對非口語信息理解的程度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孩子對他人意圖解讀的程度,因此,加強孩子對非口語信息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幫助孩子與人溝通的一種方式。
相關推薦
MORE
廣州黃埔育聰康復中心
020-32036081 / 020-38210984
黃老師18922441941 王老師18922441926
地址:廣州市黃埔區大沙北路123號二樓
粵ICP備16119336號-1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