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聰】如何改善特殊兒童的互動溝通能力
發布日期:
2024-09-24
瀏覽次數:

【育聰】如何改善特殊兒童的互動溝通能力





社交障礙是孤獨癥兒童顯著的特征,也是家長們最頭疼的難題之一。孤獨癥兒童不能理解跟他人社交的意義,無法形成互動,從而阻礙了孩子融入校園、融入社會的進程。用什么樣的方式幫助孤獨癥兒童改善互動溝通呢?今天的文章告訴您!


【育聰】如何改善特殊兒童的互動溝通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和孤獨癥兒童互動的過程中,成人和同齡伙伴(需要接受一些成人的指導)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調整自己的互動方式,才能增進和保持與孤獨癥兒童之間的社交——溝通。

有人(Bernard-Opitz,1982)發現,熟悉兒童的家長和教育者,相比于不熟悉兒童的專家,明顯更能夠在游戲過程中和孤獨癥兒童保持互動。有一項研究分析了影響正面社交——溝通互動的各項因素,結果表明,熟悉兒童的成人能夠不斷地調整自身的互動方式,去適應兒童的行為和回應模式。這些調整方式包括句法簡化、重復以及夸張的非語言線索,也包括借用兒童當時所處環境中的物品、活動和事件。

通過這種方式的調整,我們可以增進兒童的理解能力,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他們對社交動態的參與程度。



1、和兒童保持親近的距離


當我們和孤獨癥兒童保持親近距離的時候,就容易形成最有效的互動。成人要蹲著或者坐著,和兒童保持視線持平的高度。孤獨癥兒童容易受驚,所以要溫柔地接近他們,不出聲地觀察一下,然后發出互動信息。



2、建立起共同關注


當存在一個具體參照物的時候,更容易分享關注。當兒童的注意力沒有集中過來的時候,重要的一點是要確定兒童是分心了,還是不理解此刻發生的事情?如果兒童沒有理解此刻互動信息背后的含義,或者不理解在此情景發生的事情,就需要對互動信息進一步澄清和(或)簡化。要設法讓兒童當時處于表現最好的狀態,然后來幫助他。要記住對人、物品或者動作的分享注意,比空洞的眼神注視更重要。


如下做法有助于建立起共同注意:


(1)不出聲地指向一個具體的參照物。


(2)把住兒童的手指,指向一個參照物(采取肢體提示)。


(3)在用來指物的手指上,帶上一個突出的線索(比如一條帶子)。


(4)采用一個可以預測的短語,來獲取兒童的注意力(比如,“×××,看這里”)。


(5)輕輕地碰碰兒童,等一等。



3、降低語言的復雜程度


成人的語言復雜程度要和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相對應。簡單的、并且和活動相關聯的語言能夠降低兒童的語言處理負擔,有助于理解。另外,要把語言和具體的參照物配合使用,以增進兒童的理解。相關的物品、照片、圖片,或者書面信息,可以幫助兒童理解有關過去或未來的事件。在熟悉的活動中,采用熟悉的信息,能夠增進適宜的互動。

研究表明,成人語言的復雜程度,會影響孤獨癥兒童在語言理解和溝通方面的表現。復雜的語言會導致鸚鵡學舌式的言語模仿,造成兒童難以對語言做出回應。因此,語法簡單的句子,相比于復雜的句子,能夠讓兒童做出更好的回應。


比如,采用“貓在___?”這樣的填空式問句,比正式的問句“哪兒有一只貓?”更能夠得到兒童正確的回應。


簡化語言的方式包括:


(1)用簡單的句子,而不要用語法復雜的句子。


(2)用語法正確的短語和句子。


(3)語言信息要具體。


(4)語言要和進行中的活動相結合。


(5)在相似的情形下,采用熟悉的短語。


(6)把互動信息和具體的參照物相配合。



4、按需采用AAC溝通支持系統


我們在和孤獨癥兒童之間進行溝通時,要運用和兒童一致的語言系統。如果兒童是用手勢溝通的,那么我們就要把非言語的手勢線索作為互動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兒童能夠說話,那么成人就必須用多種非言語線索來配合言語使用,以增進理解。如果兒童使用的是手語,那么成人就要采用綜合溝通法(手勢加口頭語言)。如果兒童用溝通板或者其他輔助溝通設備,我們就要隨時給他們示范這些溝通系統的使用方式。

【育聰】如何改善特殊兒童的互動溝通能力


5、采用更明確的非言語溝通線索


成人在和孤獨癥兒童的互動過程中,應該讓各種細微的交談元素更加明確。交談過程中的非言語元素包括語調、面部表情、手勢、情緒和節奏。把這些非言語元素加以凸顯,可以使言語信息更加明確,有助于兒童領會語言含義。這種互動過程的特點可以用“慢鏡頭錄像”來形容。有些孤獨癥兒童更容易對成人戲劇性的表達做出回應,對夸張的社交動態更容易理解。有的兒童更容易對語調緩慢的、平靜的、并且說話方式高度可預測的互動對象做出反應。不論哪種情況,互動信息的清晰度和節奏是輔助理解的關鍵要素。

總的來說,用慢鏡頭錄像式地表達互動信息,包括以下做法:

(1)放緩節奏。


(2)帶有旋律感的語調。


(3)戲劇性的臉部表情。


(4)夸張的手勢。


(5)生動活潑。


(6)配合音效。


(7)在時間和空間上設置非言語線索。


(8)運用停頓。



6、給兒童充足的時間做出回應


孤獨癥兒童通常在對場景信息、社會交往線索、言語和非言語互動信息背后的潛在意義進行整合處理方面存在著困難。溝通同伴在發出溝通信息之后,要采用適當的停頓,來幫助孤獨癥兒童區領會信息的含義。在對話過程中做出靜默的停頓,也是兒童發起溝通的一個機會。另外,一個溝通信息的多次重復,特別是采用同義反復的方式,對孤獨癥兒童來說可能會感到困惑并難以接受。



7、采用韻律化的語言


對很多孤獨癥兒童來說,在對話中采取韻律化的語言,并適當加以重復,能夠幫助他們參與到社會互動中來。韻律化的語言包括數數、背誦和音樂,可以按如下方式來運用使兒童平靜,注意力重新集中起來(比如,在兒童感到焦慮的時候,唱一首熟悉的歌曲或者重復熟悉的話語)。


(1)標記兒童不喜歡的活動時間長度(比如,在兒童刷牙的時候,唱一首字母歌)。


(2)標記兒童活動轉換的時間(比如,用數到10的方式來度量兒童換衣服的時間)。


(3)和簡單的社交游戲相結合(比如,在撓癢癢的時候)。


(4)作為傳統社交游戲的一部分(比如,在小寶寶兒歌游戲中)。


(5)增加兒童對游戲的參與程度(比如,唱“我們就是這樣搭積木的”)。


(6)和任何包含重復步驟的游戲相結合(比如,在捉迷藏的時候,用“____在那里?____在哪里?我在這里!”這樣的歌來配合)。



8、充當“譯員”輔助兒童進行同伴互動


研究表明,孤獨癥兒童和同齡伙伴進行的社交一溝通互動,在頻率和復雜性方面都明顯低于和成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孤獨癥兒童較少主動發起互動,而且互動方式也更容易刻板。


在非結構化的自然場景下,同伴互動和自發性的溝通行為就明顯減少。研究表明,成人互動的可預測性能夠提高孤獨癥兒童溝通的有效性,而同齡伙伴一般不太能夠去適應孤獨癥兒童的溝通方式。所以,針對提升同齡伙伴關系的干預方式,就包含同伴調解過程(即對同伴加以適當培訓)和示范過程(即對孤獨癥兒童做一些提示性的示范)。

對同伴加以培訓


研究表明,對同伴進行適當的培訓,可以增進孤獨癥兒童和同齡伙伴之間的互動。同伴在發起模式、維持和對孤獨癥兒童的回應方面做出調整,可以使得他們之間的互動更加順暢。


對同伴的培訓重點在于讓他們理解孤獨癥兒童的溝通嘗試、提高他們發起并維持互動、對孤獨癥兒童做出回應的能力。要鼓勵同伴去友起并保持和兒童之間的互動,并教他們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行為。這些培訓可以在“同伴一孤獨癥兒童”之間的活動展開之前,通過角色扮演的過程來進行,也可以在活動中通過示范來進行。


通過對同伴進行培訓,雖然在主動發起方面沒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在他們對同伴互動行為的回應上、持續性上都有明顯的改善。成人的示范可以給同伴更加明確的支持,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與孤獨癥兒童互動,具體可以采取行為示范和言語指導的方法。示范是比較容易做的,這時候成人以一個共同參與者的角色出現。當同伴幾乎沒有得到兒童的反饋時,成人應該對同伴的發起行為加以持續化的強化。最終的目標是雙方兒童都覺得快樂而有益的社交——溝通互動越來越多。

對孤獨癥兒童進行示范和提示


對孤獨癥兒童進行示范和提示,也有助于他們的同伴互動更加順暢。當給兒童做示范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非常明確成人所承擔的角色。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互動與成人示范給兒童如何互動,是需要做出清晰劃分的兩件事。比如,當成人面對面地提醒兒童給同伴發出一個溝通信息的時候,兒童通常會重復這個信息給成人,而不是給同伴。相反,如果成人站在兒童身后,用明確的非言語線索讓兒童知道“我是來幫助你的”,然后用言語提示兒童向同伴發出信息,這樣兒童更容易理解他應該向誰來發出信息。


下面的例子表明了這種重要的區別,其中第二個例子說明了幫助孤獨癥兒童進行同伴互動的有效方式:


5歲安安在玩火車,媽媽坐在對面。這時候一個小伙伴過來玩,他拿起了一節火車,安安叫了起來。媽媽說“安安,說‘這是我的’”。安安看著媽媽說:“這是我的。”媽媽指著同伴說:“安安,看。”安安看著同伴手里拿著的火車。媽媽用口語提示說:“說,‘這是我的。’”安安的眼光回到媽媽身上,說:“這是我的”。這個對話過程沒有讓同伴把火車還給安安,這也不是一個幫助他和同伴進行互動的有效手段。


5歲安安還是在玩火車,媽媽坐在對面。當他的一個小伙伴走過來拿起火車的時候,安安叫了起來。媽媽站起來,走到安安的身后,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指向小伙伴。安安看向了同伴。接著,媽媽說:“這是我的”,并且采用肢體提示安安伸出手去。安安向同伴伸出手,說:“這是我的。”同伴把火車還給了他。通過這樣站在他身后給予明確指示的方式,媽媽成功的幫助安安完成了一次同伴互動。

對于語言能力更好的兒童,成人可以采取一邊解釋同伴的行為,一邊做出示范的方式,來幫助他們理解同伴的社交——溝通行為,擴展他們的溝通能力。比如:


(1)點明同伴的社交行為是什么意思(比如,“麗麗不懂這道數學題,所以她很困惑”)


(2)提示兒童如何對同伴的行為做出回應(比如,“小翰沒有聽到你說的話,你要再說一遍”)


(3)幫助兒童進行換位思考(比如,“喬喬不喜歡這個,所以他做了一個鬼臉)


(4)幫助兒童確認自己的感受(比如,“峰峰把球拿走了,你很生氣;告訴峰峰,……”)


(5)點明同伴的感受(比如,“瑩瑩哭了,她的膝蓋受傷了”)


(6)提示兒童如何對同伴的情感做出回應(比如,“君君很害怕;給他這個小熊玩具吧,可能他會高興一些”)

【育聰】如何改善特殊兒童的互動溝通能力

這些社會交往的支持方式可以作為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能夠提升兒童對社交——溝通互動的理解能力、融入程度和參與程度。我們對溝通方式所做的一些調整,是補償孤獨癥兒童在社會交往和溝通能力缺陷的一種自然的方式。當然,即使對兒童的物質環境做了組織,并且對社會環境也加以適應性的改變,仍然有些孤獨癥兒童還是需要額外的提示和線索,才能進行社會互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