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聰】三個親子互動技巧促進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
發布日期:
2025-06-27
瀏覽次數:
【育聰】三個親子互動技巧促進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



【育聰】三個親子互動技巧促進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

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是很多特殊兒童都有的一個癥狀表現。但是特殊兒童的語言訓練容易被人理解為就是單純的讓特殊兒童坐在對面,教說“a”、“o”、“e”,或者“蘋果”、“書包”及“我要吃蘋果”等。實際上,只有對于語言基礎很弱,還沒有發音意識或只有少量發音的特殊兒童,才做這種一對一、面對面的訓練。更多的時候,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利用多種活動及日常生活的場景,將語言的信息大量的輸入孩子的感知系統,讓他能夠進行消化最終可以使用。那么,在生活場景中,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育聰】三個親子互動技巧促進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

增加和創造交流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為孩子很少說話就不再對他說話。恰恰相反,要更多地尋找與他說話的機會。例如:在帶孩子去洗手時不要拉著他就去,可以先問他:“手臟了怎么辦?”“——洗手”。孩子還不能回答的時候,家長可以自問自答,給孩子模仿的榜樣。最好還能在做事情之前,用圖片給孩子描述一遍,讓他接受新的詞匯和指令。在洗完手之后再問:“剛才干什么了?”“——洗手了。”

【育聰】三個親子互動技巧促進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

每一個動作環節伴隨語言描述


對于完全沒有語言表達能力或者表達意愿很弱的孩子,可以在開始的階段用簡明的話說出來(不提問題),即在每一個動作環節上伴隨語言描述。如:“洗手去”、“打開”、“搓一搓”、“沖一沖”、“擦手”、“毛巾”、“掛起來”、“回去”等等。


這是孩子通過直觀的動作來理解指令的最佳方式,這樣的過程可能要重復數次并伴隨家長的身體示范,孩子最后才能實現聽到指令做動作的效果。

【育聰】三個親子互動技巧促進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

日常生活中找與孩子語言交流的機會


盡管在初始階段,往往是家長在“自問自答”,但這正是讓孩子認識語言作用的開始。


當看到孩子的手臟了的時候,就應當看著他的眼睛,說:“手怎么了?”然后等待他回答:“臟了。”也可以在等待幾秒鐘后提示他或告訴他“臟了”。這個提示可以是口頭,肢體點出,也可以是圖片示意。


然后問:“臟了怎么辦?”等待他回答:“洗一洗。”(提示原則如上)?

然后再問:“在哪里洗手?”等待回答:“在廁所。”(提示原則如上)

然后指引廁所的方向,讓他走在前面,去洗手處。

在洗手時,遵循同樣的原則,問“洗手要先干什么?”一“擰開水龍頭。”

“還要干什么?”一“打肥皂。”

“打肥皂后怎么辦?”一“搓一搓。”

“手上有什么?”一“泡泡。”

“泡泡什么顏色?”一“白色。”

“現在要干什么?”一“沖一沖。”

“然后做什么?”一“關上水龍頭。”

“然后做什么?”一“拿毛巾。”

“然后做什么?”一“擦一擦。”

“最后做什么?”一“放回去。”

“洗完手去哪里?”一“去客廳。”?

【育聰】三個親子互動技巧促進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機會,不管是語言還是認知,只要父母認真觀察,都會找到很多,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不經意間各項能力有很大的提升!這過程中,最需要的是家長們細致的觀察,耐心的互動,以及最重要的,反復的堅持。



【育聰】三個親子互動技巧促進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

en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