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聰】小孩口齒不清如何訓練?
發布日期:
2024-12-24
瀏覽次數:
【育聰】小孩口齒不清如何訓練?
?口齒不清2大常見原因?

家里幼童如果有俗語說的「臭奶呆」,也就是指口齒不清的問題,老一輩的觀念常會誤以為是和舌系帶(舌頭底下連接口腔底部的一根薄膜)過短或是大舌頭有關,認為只要透過開刀就能獲得改善。言語治療師表示,事實上問題并非那么單純,即使說話能力對于每個正常人來說似乎很稀松平常,但是要做到每一個字的準確發音,其中包含了多項復雜的技巧組合,所以在最初學習階段時,必須要持續藉由聆聽聲音、觀察嘴型與區辨發音的方式和部位,大腦也同時進行統合整理與孩子主動嘗試錯誤及練習的回饋等,最后才能達到正確的發音。而真正造成口齒不清的常見原因主要有兩個:


?1、聽力問題

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是在3歲以前,其實正常胎兒晚期在母體內就有完備的聽覺神經系統在接收母親的聲音,所以為什么母親的聲音也最能安撫新生兒,以便能清晰接收語音和語言,聽力正常至為關鍵。

因此目前醫學建議新生兒最好能在出生的3個月內接受聽力篩檢,一旦確定為聽障兒時,若能在6個月以前給予治療,將來在語言和身心發展上達到正常程度的機率相當高,相反來說,若等到3歲以后才進行矯正,極可能造成語音學習困難,連帶使得語言和社交技巧上因此而發展遲緩。


2、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是兒童語言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問題,但只有少部分是因先天發音器官構造缺陷的關系,例如舌系帶過短,使得舌頭無法碰觸到上顎或上唇,或是有唇顎裂的問題,而絕大多數還是因為發音的方式或位置不正確所導致。

除了可能和口腔感覺動作協調性不佳、語音聽辨力和口腔靈敏度較弱有關之外,由于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像是父母親平時過于忙碌,與孩童交流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或是從小只是由老人家、外傭所照顧的幼童,可能較少有機會溝通對話,在缺乏學習、指導和刺激的封閉環境中,容易導致孩子對于語音理解和表達不足,進而影響到語言的發展。


【育聰】小孩口齒不清如何訓練?

?構音異常4?大常見類型


發音要正確,必須兼顧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吐氣運用這三大要素,以下是最為常見的四大構音異常類型,爸爸媽媽們不妨可借此從中觀察,孩子是否會對于哪些特定發音感到困難。

Type1.替代音:會以其他音代替原來的發音,例如把「p」念成「b」,「跑步」就會說成「飽步」;把「t」念成「d」,「兔子」就會說成「肚子」;「c」說成「z」,「吃飯」說成「資拌」。

Type2.省略音:在發音時將語音簡化,而通常是省略第一個音,例如把「謝謝」說成了「夜夜」;把「花朵」說成了「蛙我」。

Type3.歪曲音:錯誤扭曲的發音,有時讓人根本聽不出究竟在說些什么,這通常是由于聽力異常、發音器官構造缺陷或是其他腦部疾病所導致。

Type4.附加音:和省略音正好相反,而是在原本的發音中加入不必要的音,例如把「吃飯」說成「出換」。

【育聰】小孩口齒不清如何訓練?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嘴唇和舌頭的靈活度與發音準不準確大有關系,就像從小習慣使用右手寫字、拿筷子的人,長大后想換成左手拿筆、筷子時,一定因為不夠靈活而拿不穩,因此口腔訓練也是一樣,越早開始進行,唇舌的操控自然越靈敏自如。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育聰】小孩口齒不清如何訓練?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容易消化不良,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后再喂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藉由接觸豐富的食材來增進口腔感覺,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游戲

學習把氣從嘴巴吹出來,要運用到嘟嘴再從口腔送出氣流的技巧,是利用有趣的游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后,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可以先從讓孩子含著白開水仰頭動作開始練習,確定不會將水吞下或嗆到時,爸爸媽媽再示范仰頭漱口給孩子看,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后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制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后,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 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游戲般輕松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