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聰】孩子語言發展6大誤區,寶媽寶爸一定要知道!
發布日期:
2025-03-17
瀏覽次數:

語言是人類作為高級動物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

對嬰幼兒來說,語言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它有助于開發嬰幼兒的智力,幫助嬰幼兒感知事物、適應環境,同時也是嬰幼兒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和社會開始關注兒童語言發展,以及它對兒童教育、就業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深遠影響。

但仍然有很多舊的、沒有科學依據的觀念和說法在影響著家長們,給他們帶來很多誤區和困擾。

下面就來說說關于兒童語言發展的一些錯誤觀點。

【育聰】孩子語言發展6大誤區,寶媽寶爸一定要知道!

01

PART

貴人語遲

研究表明,語言能力落后的3歲兒童,大部分三年級時閱讀水平也相對落后,將來的學業成就、就業和對社會的貢獻能力都表現得較為不足。

“貴人語遲”并不是普遍規律,而是特例。

科研結果表明,被診斷為單純的語言發育遲緩的幼兒,經過治療后大部分成人后能和普通人一樣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語言發育落后于同齡人,應及時就醫。

02

PART

說話不清就去剪舌系帶

舌系帶過短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4%5%。

新生兒舌系帶過短可能是暫時的,在兒童舌的發育中,舌系帶逐漸向舌根部退縮,舌尖逐漸遠離舌系帶,舌系帶過短的現象一般在45歲時自然消失。

少部分兒童在45歲時舌系帶依然過短,但研究表明舌系帶過短與他們的語音發展無關。

如果舌系帶過短的同時伴有其他口腔異?;蚩诓窟\動問題,或舌系帶短得極其嚴重,則可能導致發音不清,但也是極少數兒童。

除非存在明顯的母乳吮吸困難,否則嬰兒期不建議進行舌系帶過短的手術治療。

03

PART

不說話就做口肌訓練

一個學齡前兒童出現和講話有關的問題,比如開口遲、講話少、講話有困難、講話講不清楚等,父母第一時間會想到這些都是與嘴巴相關的問題。

其實在孩子開口講話之前,他們需要掌握很多語前技能,包括語前溝通、認知玩耍的能力,是孩子將來開口講話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又如象征性游戲等認知玩耍技能,都與語言的發展密切相關。兒童語言發展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是“先聽后說”。

兒童要在溝通和玩耍中不斷地獲得語言的輸入,先發展語言的理解,然后才會用語言表達,從而“開口講話”。

04

PART

吃藥能讓孩子開口說話

目前,沒有藥物被FDA批準為兒童語言障礙用藥。

國際上認可的有科學依據的語言障礙治療方法是:經過專業認證的言語語言治療師根據全面語言評估結果給兒童提供專業的家長培訓和康復治療。

語言是在互動交流中發展的,家長與孩子交流最多,是孩子語言康復中的最關鍵人物。

05

PART

看電視能幫助孩子語言發展

嬰幼兒的語言發展是在和爸爸媽媽及周圍人的社交中發生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嬰幼兒通過和成人互動玩耍的方式來學習語言是有效的。

當嬰幼兒學習一個新詞匯時,需要各種感覺器官的介入。比如學習“香蕉”,除了視覺和聽覺,還會涉及到觸覺(摸香蕉),味覺(香蕉是甜的)等,爸爸媽媽還會根據孩子的手勢表情等作出不同的回應。

而看電視時,只有聽和說,同時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是單向輸入,語言習得的效率較低。

美國兒科協會2016年的建議為:

2歲以下——無屏幕時間;

25歲——每天不超過1小時屏幕時間。

在屏幕時間,要選擇和兒童年齡相符的歌曲、游戲和故事等。

06

PART

多語言環境會導致語言發育遲緩

研究表明:在雙語和單語的環境下,這兩類兒童(單語環境下和雙語環境下的兒童)語言發展里程碑非常相似。

他們的牙牙學語期,單詞句階段,雙詞句階段等出現的時期都非常相近,多語言環境并不會造成兒童語言發育遲緩。

如果一個孩子有語言發育遲緩,同時處于多語言環境中,那他在這幾種語言中都會出現落后。

如果嬰幼兒處于多語言環境,同一個家人說話時不要隨意切換語言,而是保持一種語言。

比如:爸爸媽媽一直用普通話,爺爺奶奶一直用上海話,但不能,爸爸媽媽一會兒用普通話一會兒用上海話,這樣可能會導致嬰幼兒在認人時混亂。


文中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或第三方網站,如有侵權,請聯系立即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