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聰】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6大策略與10個方法
發布日期:
2025-03-19
瀏覽次數:

和孩子在生活中玩語言

「家」是孩子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環境,同時也是他每天接觸、最直接學習的場所。

而「游戲」則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

父母(或照顧者)則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育聰】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6大策略與10個方法

因此,在「生活中」和孩子「玩」語言,以日常生活情境隨機教學,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最好、最方便、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以下幾項原則提供參考:

★把自己當成是孩子的玩具或用玩伴的角色和孩子互動。

★以孩子有興趣的活動或玩具開始互動。

★跟隨孩子的帶領,而不是拿出書本或教具,硬把孩子從原本的游戲或活動中抽離,造成孩子情緒的反彈。

★用正向鼓勵代替批評。

★不要挑剔孩子的發音或用字,否則易扼殺孩子的溝通意圖與牙牙出聲的動機,使說話變得無趣而有壓力。

制造溝通互動的方法

以下介紹的方法,主要用意在制造機會讓孩子增加溝通互動的機會,而非引起孩子的負向情緒,或誤導孩子的認知,故在應用時應特別注意。

★故意引誘:

在孩子面前展示或吃或玩他喜歡的東西,但要預防被他搶走。

★中斷行為:

走一走就停下來,跑跑停,跳跳停……;活動或說話到一半,就停下來,等孩子開啟互動。

★引發好奇心:

以不同的聲調吸引孩子的注意,并讓孩子去體驗特殊感覺(視覺、聽覺、觸覺、溫覺),如:好冰啊!

★不要立刻滿足:

玩玩具或吃東西、喝飲料時,一次只給一點點;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很高。制造規律:如:走樓梯時數數。

★改變規律:

把固定擺放的玩具移位。

★制造與第三人互動的機會:

請孩子去問爸爸要吃什么;請孩子幫忙拿東西給第三者。

★故意裝傻引:

故意猜錯孩子的意思;向孩子要他手里沒有的東西。

★建立因果:

如:玩躲貓貓的游戲。

★出乎意料:

如:拿衣服當褲子穿,拿筆當電話。

★讓孩子尋求協助:

將食物或玩具放在孩子打不開的容器中。

★戲謔性干擾:

在門口、柜子、抽屜把關,不讓孩子打開;突然拿走孩子手上的東西。

★創造互動:

跟孩子要他正在吃或玩的東西;只提供一樣玩具或工具,讓孩子跟別人一起玩或輪流使用;請孩子幫忙發東西給其他人。

★刻意忘記:

吃飯時故意不提供湯匙;故意不給他喜歡吃的食物或東西。

眼神接觸

★眼神接觸不只是一種禮貌,也有助于孩子專注。

★平常盡可能蹲下來和孩子視線平行地講話。

★利用豐富的表情及有變化的語調,來吸引孩子注意。

提供經驗

★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環境中,可能熟悉到根本不用開口,就能滿足生活所需;要避免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

★增加新語匯的出現率:

新語匯要反覆在生活情境中出現,才能加深印象。

★讓孩子從做中學:

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只要在旁稍加注意,適時協助即可。

★一心兩用:

一邊玩一邊描述孩子或你正在從事的行為,有利孩子了解此行為的口語表達方式。

回應的原則

★說話速度要慢,讓孩子聽清楚、聽完整。

★孩子有反應時,要立即回應。

★所使用的語句長度,要依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做變化。

★等待孩子三至六秒鐘;若等待后,孩子仍無反應,應給一些提示、示范或協助,再依孩子學習狀況逐漸減少協助。

★不要一直要求他再來一次:孩子易失去耐性,而且無法與愉快感覺連結。

★不要有過多的「指導語」;不要有太多的「不可以」,讓孩子失去興趣,少了嘗試及修正錯誤的機會。

★用開放式或選擇式問句,如:「妳要吃飯,還是吃面?」代替是非方式的問答,如:「妳要不要吃飯?」

★鼓勵孩子嘗試溝通的企圖。

可以這么做

★訓練孩子的模仿能力:

可先從模仿孩子開始,讓孩子將互相模仿當作游戲;從動作模仿開始(例如拍拍手、踏踏腳),然后操作模仿(模仿不同玩具不同玩法);由嘴型的模仿,到聲音或說話;可結合帶動唱或模仿動物的動作、叫聲等游戲。

★鼓勵孩子從事聲音游戲:

可多運用擬聲詞(如模仿敲門聲、喇叭聲)及語調變化;錄音機、鏡子、麥克風、電話都是很好用來誘發聲音的玩具;積極回應孩子所自發的聲音,也有正面鼓勵孩子再試的效果。

★善用唱游、童謠及韻律游戲:

說話除了「咬字」以外,還包括抑揚頓挫、速率、聲調變化,透過歌曲可帶入擬聲詞、發音、音量控制、音調變化及節奏變化;尤其童謠通常押韻,容易朗朗上口;適當的動作也有利于帶出聲音或加深印象。

★善用家中現有的東西訓:

除了坊間制作精美的玩具以外,也可發揮巧思,讓家中現有的東西變成好玩的玩具;將不要的瓶瓶罐罐,拿來玩配對游戲;裝入不同物品變成樂器,聽辨不同的聲音;折衣服時,可帶入配對、大小、分類、顏色或圖案辨識等游戲;洗臉時教五官;請孩子幫忙擺碗筷(分類、配對)。

★陪孩子一起看書:

可優先選擇句型簡單反覆、畫面主題鮮明、不易撕破的童書或繪本,讓孩子有參與感;可用圖畫、相片做成一本「孩子的書」,因和經驗結合,有助于引導孩子從中描述事件或指認人、物。

文中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或第三方網站,如有侵權,請聯系立即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