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是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在語言發展過程中,遇到詞不達意、表達不清楚怎么辦?
來看一個家長的詢問:孩子馬上要上幼兒園了,我發現他的語言表達有一些問題,說話一直詞不達意,斷句漏字情況很嚴重,“我吃飯”說成“我飯”,沒法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請問這是怎么回事?
其實,這是屬于表達性語言障礙的一種。
表達性語言障礙:是發育性語言障礙中的一種類型。
是指一種特定的語言發育障礙,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明顯低于同齡人的應有水平,但語言理解力在正常范圍內。

比如,2歲還不會講單字詞,3歲不會講短語。隨年齡增長,仍然詞匯量少,語句結構過于簡短,且常有語法錯誤,難以敘述往事。
但他們一般能夠聽懂他人指令和要求。非言語性溝通正常,能夠利用示范、姿勢、模擬等非言語表達形式,主動尋求與人交流。
部分孩子會出現同伴關系不佳、情緒失調、多動注意不集中等社交一情緒一行為問題。
那么,造成孩子表達性語言障礙是什么原因呢?該怎么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呢?
在發音器官的鍛煉上,很多孩子都存在不足,這也是造成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之一。
很多父母經常給孩子吃得綿軟,肉弄得很碎;菜、水果,也切得很小塊;甚至喜歡直接將水果打成果汁讓孩子喝等等,導致孩子缺乏大量的堅硬物質的咀嚼,減少了口腔和牙齒的鍛煉機會,進而會影響孩子發音器官的鍛煉,從而導致語言發育遲緩。
在孩子可以吃硬質食物后,可以讓孩子自己啃蘋果、梨、桃等水果,從而鍛煉口腔肌肉;還可以通過吹蠟燭、吹泡泡等活動進行口肌鍛煉,提高靈敏度。孩子學會“說”之前,要先練習“聽”,“聽”是孩子最初的語言學習重要途徑之一。聽不清和聽不懂都會造成語言發育遲緩或發音不準。孩子要想會口語表達,首先要聽到發音——模仿發音——自主發音——理解發音,最后才能進行語言表達。每個人在學習說話時,都要遵循音素、音節、字詞、句子、語法等的順序,慢慢夯實自己的語言基礎,以此來充實、完善語言表達系統。父母教孩子說話的時候要發音正確、教孩子說話的范圍不要超綱。
★家人都不喜歡說話、缺少交流,沉默寡言的氛圍減少孩子語言學習的機會。孩子從胎齡6-8周聽神經就開始發育,20周左右具備聽覺,出生之后就具備聽力。家長們多給孩子聽聽音樂和用語言跟孩子互動,孩子出生后,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而不是直接給孩子聽語音或看視頻學習。孩子一哭就把奶嘴塞嘴里,造成孩子連表達的機會都沒有了,這樣下去不利于孩子語言發育。孩子1歲以前可以滿足他的任何要求,1歲以后要延遲滿足。多利用孩子的生理需求來提問,如:你是想吃餅干嗎?激發孩子的表達欲望。
孩子描述困難的過程就是語言訓練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大量的體驗過程中感官得到了刺激,心智得到了發展,認知得到了提升,這些都是語言發展的前提條件。一個家庭里說普通話的、多種方言的、外語的,各種語言夾雜,利于孩子“聽”“說”能力發展。家庭里盡量保證孩子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普通話、方言夾雜的語言環境不利于孩子“聽”“說”能力發展。大腦皮層分別有處理聽覺、發音、詞匯、認知、語言組織與推論的功能區,透過神經組織將這些功能區與身體感官密切配合,高度統合,最終形成了語言能力。當孩子想要向父母表達:“我想吃蘋果”,孩子必須先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來認識這是一個蘋果,并且知道它的作用是營養和解渴,然后在自己想吃或口渴的時候說“我想吃蘋果”。如果孩子連認識都不認識,見都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那讓孩子給你交流什么呢??應對方法:
到專業機構做感統訓練、根據老師指導做家庭配合訓練。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語言遲緩的表現,應盡早帶孩子去專業機構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和檢查,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幫助孩子早日恢復。經過康復訓練后,雖然每個孩子的恢復速度不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早介入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