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音節的發育,又有新的特點,即不單是同一音節的重復,而是明顯地增加了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音調也開始多樣化。近似詞的發音也增多,同時嬰兒也開始模仿一些非語言的聲音或成人發出的語音,這標志著嬰兒學說話的萌芽。此時,漢語兒童能夠發出一連串變化不同的輔音加元音的音節,發音形式更加接近漢語的口語表達,有重疊音和升調,似乎在說某個句子;嬰兒此時的發音往往是一種固定情景的學說話活動,他們力圖使自己的發音接近某些詞語的發聲;嬰兒在這段時間的發音更加復雜多樣,有些前階段沒有出現的輔音,如漢語聲母的x、j、q、s、z、i也開始出現。
10個月的嬰兒大約可以理解10個左右的表示人稱、物體和動作的詞。1歲時,發生理解反應的祈使句和疑問句超過十個。嬰兒說得少,說得不清楚、不準確,但“懂得”很多,也能執行簡單的指令,并建立相應的動作聯系。如成人說:“跟奶奶再見!”嬰兒就會揮揮小手。這表明嬰兒對某種“交際信號”具有相當穩定和牢固的印象。
嬰兒最初掌握的詞語,都與某一特定的對象相聯系,與他們每日所感知接受的語言有著必然的聯系,具有專指的性質。如“狗狗”就是指他自己的玩具狗;聽到“燈”這個音,只對某一特定的燈反應,而對其他的燈卻不會發生反應。所以,這個音沒有概括性,并不是一個真正的詞。大約從10個月開始,嬰兒會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單詞,這是嬰兒語言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