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空間感知覺、邏輯性、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對孩子的康復水平與將來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多年的調查顯示:不少聽障兒童雖然成功地進入正常小學,但在三年級以后成績不斷下滑,不能達到教學要求,最后還是進入聾校。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最終沒有回歸主流社會呢?除了聽力和語言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這些聽障兒童在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等抽象思維能力方面與同齡健聽兒童差異很大。因此,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的學習越來越抽象,他們無法理解,導致成績下降。具體困難體現在數學的應用題和語文的作文等方面。雖然很多聽障兒童可以很好地完成速算,但卻不能解答應用題,因為他們缺乏邏輯推理能力,不會正確列出算式;而在作文的寫作方面由于缺乏想象力和概括能力,作文常顯示出內容枯燥零散等缺陷。這些現象往往都是由于在學前認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內忽略了孩子這些能力的培養而導致的。因此,從聽障兒童最早期的康復開始,就要注重聽覺、言語、認知和社會性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如果錯過了某方面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會對孩子的成功康復造成很大困難。
一 觀察力和注意力的培養:
如果發現一個孩子比較粗心大意、觀察事物不仔細或注意力很快就會轉移,坐不住等狀況,就應該及時對他進行一些培養觀察力和注意力的訓練。
活動1:找出一樣的。給他幾個很近似的圖形,讓他找出哪兩個是一樣的,并指出圖形間的差異在哪里。
活動2:給他一個比較雜亂的圖畫,有些不明顯的小動物隱藏在里面,讓他找出來。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可以插入大量的語言內容。例如:“它和誰是一樣的?”“它們什么地方不一樣?”“樹后面有什么?”“誰在大樹上面?” 我們還可以把觀察活動和語言直接結合起來。例如:用幾個外形很近似的娃娃圖片,它們之間只有微小的差別,你用語言描述其中的一個娃娃,讓他找出來。如:梳小辮、背書包、穿著黑色鞋子的娃娃是哪一個?他要在聽清和理解這些語言的基礎上觀察尋找,在這些活動中,要強調他們仔細和認真地觀察,盡量提高孩子對活動的興趣。
二 記憶力的培養:
記憶對每個人的生活和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準備買幾樣東西,到商店時就要記住要買些什么。記憶還可以再現過去的事,這時語言是很重要的。它常常成為我們回憶過去的手段。例如:向別人描述你假期的經歷。
記憶包括圖形記憶、色彩記憶、動作記憶、聽覺記憶等等多個方面。訓練前最好了解聽障兒童在這幾個方面中能力的差異,做針對性的訓練。
1. 給孩子出示一些他認識的玩具或圖片,看完后讓他轉過身去,訓練人員偷偷拿掉一個或兩個物品,問他“什么沒有了?”開始時,只要三、四個物品就可以了,以后可以根據孩子的水平逐漸增加。
在做聽辨訓練時,可以把卡片翻轉過來,背面向上,孩子看不到圖片內容,讓他們聽后拿取。這就要求聽障兒童在聽清詞語的同時還要記住卡片的位置。卡片數量可逐漸增加。這個游戲可以讓兩個孩子一起玩,兩個人輪流做說者和聽者,說的人也要記住卡片的內容和位置才能進行游戲,所以對兩個人都是記憶的鍛煉。訓練者可以通過給他們計分把游戲變成小比賽,以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通常擺在第一張和最后一張的卡片最容易記住。所以開始可以說這兩張卡片以降低難度。后來,可以一次說兩個或三個內容以鍛煉其聽覺記憶能力。
2. 在一些特殊活動前后可做一些準備和復習。如:坐火車、開生日會等。在活動之前,可以通過圖片讓孩子事先了解活動的過程。在活動之后,還要通過相關物品、照片或錄像,幫助他們回憶活動的每一個步驟。通過這類活動,可以幫助孩子有意識地記住發生過的事,包括一些細節。這也是培養記憶力的方法之一。
3. 把一個盒子的面割掉,在相對另一面的中間挖一個洞,把有洞的一面向上放在桌子上,拿若干個孩子認識的物品,逐一放到他們面前,讓他說出物品的名稱,然后扔到盒子里,全部放進去之后,讓孩子回憶盒子里都有什么。如果他忘了某件東西后,可以給他提供一些線索。例如:“喝水用什么?”“有長耳朵的?”當他都說出來以后,拿開箱子一一核對,并給與獎勵。
三 分類能力的培養:
能夠按某一原則對物品進行分類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能力。孩子要能正確分類,就需要他們能概括總結出物品的典型特征,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和關系。在給物品分類時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想一想,那些動物是小的,白色的,有毛的”。在這句話中,通過四個詞語限定了一些實物。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無意中給物體分類。例如:在商店里你說“我想要一件紅色的短大衣”,這樣你可以和別人準確地溝通。我們要教孩子找出物體間共同的特征,初期可以選擇一些明顯的特征。例如顏色和大小,這樣對他們會容易一些,然后到觸覺等方面的分類,再逐漸到“人”、“家具”等更抽象的類別概念。
1. 給孩子一些玩具或圖片,然后引導他“把吃的放在這兒”“把動物放在那邊”。開始時,你只要求他用一種方法來分類,然后讓他用兩種標準分類以提高難度。例如:讓他給扣子分類。開始讓他以顏色分類,再用大、小分類,然后將顏色和大小結合起來。如“把紅色的大扣子放在這兒”“把藍色的小扣子拿出來”。這時就需要他把物品分成四堆或更多,而不再是兩部分。
2. 給孩子一些物品,拿一個有口的箱子,給他發出指令,如“把紅色的東西放進來”。如果拿錯了,就不讓他把物品放進去。這個水平掌握好以后,就可以提高難度,增加物品和類別數量。有時還可以故意說一個物品中沒有的類別。如“拿出紅色的”但這些東西中沒有紅色的,這時可以了解孩子是否真正理解這些類別的概念。在這個游戲中,訓練人員和孩子還要互換角色,讓他發出口令,訓練者來拿取。有時還可以故意拿錯,引導孩子進行糾正。
3. 先讓他看一個物品,然后給他幾個不同類別的物品,讓他從中選出和這個物品同類的事物。例如:先讓他看一個“勺子”,然后讓他從“桔子、娃娃、碗、筆”中拿出一個和“勺”放在一起。當他將各個物品分類完成后,要給予獎勵。
4. 把物品圖片分類做成圖片冊。通過這種圖片冊,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同一物體可以出現在不同類別中。例如:“紅色的皮球可以放在紅色的物品中,也可以放在圓形物品中,還可以放在玩具中等。你可以引導孩子用一張圖片上的幾個物品編成一個故事,并教他使用描述類別的詞語。例如:“一個男孩穿著一件綠色的衣服,開著一輛綠色的汽車,看到一棵大樹上有綠色的樹葉,綠色的草地里有一條綠色的蟲子……這對他完整有序地描述事物,組織語言會有幫助。
5. 找出不一樣的:給孩子一些物品,其中有一個和其它物品不同類,讓他找出來。如;把“勺、筷子、碗、帽子”放在孩子面前,讓他找出哪個不一樣或哪個不對,也可以對他說“哪個不是餐具?”
在日常活動中,家長也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類別概念。例如,盛飯時對孩子說“把大碗拿給我”;每次在游戲結束時,讓孩子自己收玩具。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分類練習機會。如“把穿珠放在這個盒子里,把插片放在這個筐里,把汽車都放在玩具架上。要教給孩子分類,首先要讓他經常看到哪些物品總是放在一起的,并要進行大量的分類練習。
四 邏輯順序能力的培養:
讓孩子注意了解事件發生的順序,有助于邏輯思維的發展,加深他們對事情因果關系的認識,還能提高做事的條理性。可以選擇一些故事或展示事件發展過程的圖片,把它們打亂順序,讓孩子排序并進行講解。
在給物體排序時,要從多角度考慮。例如:從高到矮排隊,從矮到高排隊。從前面數,小狗排在第三個,從后面數,它排在第幾個?從家去商店的路上,先經過醫院,然后經過一個路口,最后經過一棵大樹;回來時先經過什么?然后經過什么?最后經過什么?把紅色、黃色、綠色的珠子依次滾進一個一端封死的小圓筒,在把珠子倒出來之前,先問孩子“應該哪個珠子先出來?”
日常活動和家務勞動也是培養孩子邏輯順序的好機會。例如“刷牙”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步驟:先接一杯水,擠牙膏,然后再刷牙,刷完后漱口,清洗杯子和牙刷。平時刷牙時,家長要有意識地邊做邊說。你還可以把這些步驟用圖片或照片展示出來,打亂順序,讓他排序并講出圖片內容。
五 想象力的培養:
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人類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忽略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聽障兒童的想象力與同齡健聽兒童往往表現出較大差異。如果不給出任何物品的提示,問他“想一想,什么東西是香的?”他可能一個都想不出來。而如果把一些物品放在面前,他很快就能從中挑出哪些是香的。這說明孩子雖然明白詞語的含義,但由于受其想象空間的局限不能想出“香皂、花、香水……” 是香的。但不要誤以為聽障兒童的想象力一定會低于健聽兒童,很多康復成功的孩子證明只要具有正確的康復理念和訓練方法,他們的想象力等認知能力并不會弱于健聽兒童。
活動1:編故事。幾個人輪流摸卡片,每人都要說一句與卡片內容有關的話,并且要與前一人的話相銜接,這樣循環下去編一個故事。在編故事的過程中,既能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又能鍛煉其語言能力。
活動2:猜謎語:猜謎語可以鍛煉聽障兒童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謎語的選擇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和語言水平。初期可以選用“長耳朵,短尾巴,紅眼睛,白衣服”這種語言簡單、形象具體的謎語。以后可以選擇“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紫葡萄”這種稍抽象些的謎語。其中的比喻需要孩子發揮想象力去猜測。而象“兄弟二人一樣長,進進出出總成雙。一日三餐它先嘗,只吃飯菜不喝湯”。這里運用了更抽象的比喻,“兄弟”和“筷子”是非形象性的內在比擬。它要求孩子對物體特征和功用有較深刻的了解,而不僅僅局限于外觀的認識。
在教學和生活中,要盡量開發聽障兒童的想象力。比如在吃香蕉時,可以引導他聯想“看看,香蕉象什么?”上美術課時,可以讓孩子用樹葉拼出各種圖形。或者在紙上潑灑一些墨汁,讓他說出象什么。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成人不要很快代替包辦,而是要引導他們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經常有機會開動腦筋,而不是懶惰地依靠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