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家長千萬別替他完成,不然就是在剝奪孩子動手的能力。如果父母這樣做了,無疑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行,你做不到,我不相信你能做好!”不僅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失去實踐的機會,還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依賴。試問,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將來還能真正獨立起來嗎?
實踐證明,家長如果在某些階段放棄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那么將來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可能呈現嚴重不足或低下的情況。家長需要相信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安排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孩子才能慢慢變得獨立。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人難免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更何況是天真無邪的孩子呢?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只有放手讓孩子試錯,他才能練就強大的內心。

讓孩子去試錯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對孩子來說是一次鍛煉的機會。犯錯其實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家長需要在一旁給孩子打氣就好。失敗乃成功之母,孩子每一次犯下的錯誤,都給了他一次可貴的經驗教訓,即便犯的是相同的錯誤,收獲也是不一樣的。
愛孩子,就給他試錯的機會,那些被原諒過,被理解過的孩子,才能認真地回頭審視自己的行為,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實踐證明,長期由父母幫忙做決定的孩子,長大后不僅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能力,甚至還會缺乏責任感,不知道如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家長要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那就需要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他學會如何決定,學會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家長都需要尊重孩子,涉及到孩子的事情,都需要聽取孩子的意見。就算自己不同意孩子的做法,也需要以商量的口吻跟孩子溝通,而不是一味以說服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選擇。釋放孩子的天性,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適當的放手更能看到孩子的無限可能。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其實是一種智慧,不要總是以“我為你好”為借口剝奪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作為家長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去做選擇,更多的是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擁有自己選擇人生的權利。
習慣能夠塑造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的行為規范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家長務必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各種良好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學習上,家長務必讓孩子養成提前預習,課后復習,提前做計劃,專心上課,善于提問,勤于思考等良好習慣。生活中,家長也需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勤儉節約,待人有禮貌,不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好習慣。

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就是由于多次重復和長期練習而鞏固下來的并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所以,父母務必要在孩子定性之前給孩子立規矩,以身作則給孩子立一個好的榜樣。另外還要適當配合學校教育,檢查督促習慣的養成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的習慣養成教育落到實處。
自孩子出生起,父母便開始著手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學習能力。
真正有能力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會把自己變成一個鐵飯碗。確實如此,培養好生活能力,能讓孩子學會自理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質量;培養好社交能力,讓孩子更好地交友,在社會如魚得水,不被孤立;培養好學習能力,讓孩子能在學習中更上一層樓,培養學習的興趣。

有遠見的父母,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他們鍛煉各種能力的機會,讓他們即便脫離了父母也能生存。
當然父母在培養孩子這幾種能力的同時,仍要兼顧孩子天性的發展。要給孩子留有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在發揮自覺、自重和自制能力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