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們曾與大家分享,孩子出現“鸚鵡學舌”普遍是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情況逐步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同時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采用視覺提示的方式幫助孩子更好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想要引導、改善孩子的仿說式語言,那么就需要和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密關系,促使孩子能夠與我們進行一定時間的互動。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去考慮該如何改善孩子的問題。

在方式方法上,我們在生活中教導孩子時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孩子的愿望(需求)聯結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詞語的意義,同時還可以讓我們在具有強烈情緒的情境中教導孩子學習使用詞語。

例如,孩子想要吃蘋果,這時我們可以分別拿出一個蘋果與一根香蕉讓孩子看到,讓孩子進行選擇。過程中,我們可以先說蘋果再說香蕉(如“想要蘋果還是香蕉”)。這樣孩子就需要比較這兩個答案,無法只仿說最后聽到的語句。

有時,為了幫助孩子理解語句的意義,我們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還需要為孩子進行示范。比如孩子很想出去玩,這時我們可以問孩子“出去玩?”隨即打開門讓他理解“出去”與“玩”的意義,然后再牽起孩子的手問“還是留在家里?”,讓孩子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