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UST綜合療法中指出,只在給孩子指令或糾正孩子時才使用語言的父母限制了孩子的語言學習機會。每天在游戲和非游戲活動期間,以及任何孩子可能注意你的時候,你都要確保自己在和孩子說話。你可以想些簡單的、你想孩子學會的詞語,然后經常使用這些詞語(一天多次),直到孩子學會它們。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品和動作命名。
每件物品都需要一個名字——感覺、社交、常規、食物、玩具、人和寵物——強調動作和給物品命名同樣重要。
對剛開始說話的孩子來說,無須專注于顏色、數數或文字。這些以后再進行。開始時,只需要關注名字、物品的名稱、孩子參與活動和操作物品時的動作。
“你想要一個球嗎?”
“這是一個球。”
“對,就是這樣滾球球!”
你知道孩子注意的事物也就是他正在想的事物。
用上一些詞語:
“這是床。”
“你想去床上嗎?”
“該睡覺了。”
總體來說,你說的話要比孩子說的稍微復雜一點。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或剛開始說一些詞語,以下這些13個詞的短語就正好。
以下是一些建議:
(1)給人命名:
“這是媽媽!”
“嗨,爸爸!”
“奶奶在這兒。嗨,奶奶!”
(2)給物品命名:
“這是球。看這個球。”
“那是小狗狗。”
“那是燈。”
(3)給動作命名:
“砰,砰,砰地打鼓。”
“跳,跳,跳。”(在床上)
“到床上去!”
“拍,拍。”(浴缸里的水)
“倒水。”(在廚房的水池里從一個杯子倒進另一個杯子)
“擰開。”(當孩子擰開水龍頭時)
“關上。”(當他關上水龍頭時)
(1)發展出更多聲音和詞語;
(2)培養“打開”聲音的能力;
(3)與你輪流說出詞語或發出聲音——“與你對話”。對能完成這三件事情的孩子來說,下一步就是在他們的聲音中加入肢體語言,增加非語言溝通。
為了幫助孩子學會將恰當的詞語或聲音加入手勢中,你需要非常一致地示范這項技能。這個過程的步驟如下:
1.選擇一個示意動作和一個孩子經常使用的詞語或聽上去像詞語的聲音,和孩子一起示范它們。
2. 在孩子所有的示意動作中加入聲音或簡單的詞語。
3.如果孩子在做示意動作時能發出聲音,但不能說出詞語,那就在簡單的聲音中加入聽上去相似的詞語——名詞或是動詞。
如果媽咪的語言詞匯量非常豐富,那么當寶寶經常跟媽媽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寶寶會更快的學習一系列的口頭交流的技能。
如果媽咪是個“語言狂人”那么對寶寶說的越多,對相應接收到的也就越多。“話”也是要建立在高質量的基礎之上,所以當父母跟孩子交流一定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如果孩子出現不恰當用語父母要及時矯正,這對他學習語言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情況下,父母與孩子談話的關系都是:父母說,孩子聽,只需要自己說的話讓孩子聽到了就ok了。但是這是遠遠不夠的。孩子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學會說話,所以應該給孩子提供更多的與父母對話的機會。
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開放性的、引發性的話題,如果孩子對家長說話時,家長也需要蹲下身來,與孩子保持平視,眼睛應注視著孩子的眼睛聽著孩子講話。
教給孩子掌握詞匯首先要給孩子灌輸“名詞”詞匯量,名詞通常是孩子掌握的第一類詞匯,然后家長再從名詞配合動詞,并增加形容詞來逐漸豐富語句。
8、根據孩子思維具體形象和認知直觀的特點豐富他的詞匯。當孩子還小,不會認字的時候,家長可以利用他們的思維和認知的一些特點來教他們學會新詞,比如媽媽買回來一顆榴蓮,孩子從沒見過這種水果,這時候媽媽教孩子學會“榴蓮”這個詞,然后讓孩子聞一聞榴蓮有什么味道,這時候便可以教他“有點臭”這個詞,接下來再讓孩子吃一口,再教他“很甜”、“很可口”這些詞,這樣便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許多詞匯,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記。
所以,教孩子新詞時,最好讓他們看到物體、聽到聲音、聞到氣味或嘗到味道,使孩子對這些詞與其所要代表的事物建立聯系,即讓孩子理解這些詞所代表的含義,這樣更有利于加深印象,而不要一味空洞的、機械的教孩子掌握新詞。
在日程生活和學習中,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事物或環境,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還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教他們多掌握一些詞匯。
還有,多閱讀兒童文學作品也可以幫助孩子掌握更多的詞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利用看、聽、讀等來豐富孩子的詞匯,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詞匯。
如果沒得到實踐的應用,那么及時掌握更多的詞匯也是徒勞,對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也是幫助不大,所以,豐富孩子詞匯量的同時,更應該為他們創造一個運用詞匯的語言環境,鼓勵他們積極運用,比如,見到熟人,要讓孩子主動使用禮貌用語打招呼,要讓孩子經常使用“阿姨好!”、“叔叔再見”等禮貌用語。
同時,在孩子運用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觀察他們的運用是否恰當、準確,如果有錯誤要及時糾正,比如孩子把水說成“白色”的,這時候家長就要教他學會“透明”這個詞,然后告訴他水是沒有顏色的,沒有顏色就是透明的意思。
另外,指導孩子運用詞匯應時,應孩子的理解能力與生活經驗,采用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比如,教孩子運用“明亮”這個詞的時候就應該先從身邊的具體事物開始,“明亮的窗戶”、“明亮的房間”、“明亮的眼睛”等。
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不斷豐富孩子的詞匯量,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和思維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家長一定不要錯過生活中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積極努力的為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多盡一份力量。
1.選擇一個示意動作和一個詞語或聽上去像詞語的聲音作為目標。在你們玩的手勢游戲中,試著加入一致的聲音——當孩子玩躲貓貓露出他的臉時發出“噓”的聲音,當孩子揮手說再見的時候時候發出“拜”的聲音,當孩子抗拒并推開某種他不想要的食物或物品時,發出“不”的聲音。
根據以上我們列出的建議找到一個簡單的“詞語”——一個能搭配孩子手勢的聲音。開始示范這個詞語的發音,并努力讓孩子模仿這個發音。與動物聲音有關的游戲、書籍以及你在玩游戲常規中制造的音效,都可以用于鼓勵孩子模仿你搭配手勢的聲音。
記住!孩子第一次模仿你說的詞語和示意動作后,立即模仿孩子說的話和做的示意動作作為回應,盡快把玩具給孩子,讓游戲繼續下去。不要讓孩子立刻模仿你。
盡管你很想這樣做,但是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能,也許孩子很難連續做兩次。繼續游戲并完成你的部分,只要再示范幾次。然后孩子再試一次。她可能會模仿手勢和聲音,也可能不會。但在第二天或下次進行這個常規活動時再試一次。當這個常規活動對孩子而言變得輕松一些以后,你就可以期待更多,也可以期待孩子能連續多次地進行模仿了。但是你始終要循序漸進。
此時,孩子可以在寶寶游戲和聲音游戲中發聲并同時做出手勢,但是他可能只會說“啊”或“噠”。你仍在進行聲音游戲,對嗎?
因此孩子能發出的聲音數量可能會繼續增加,他現在能與你輪流模仿對方的發聲了,所以現在,孩子做出手勢,并發出“啊”或“噠”或其他聲音后,模仿孩子作為回應,并說出正確的詞語。
例如,當孩子指著麥片盒說“噠”時,你說:“那個?麥片!(強調‘m’音)麥片麥片給孩子。在孩子所有的手勢加聲音的常規中加入一個正確的詞語——詞語語最好包含孩子已經能在游戲中發出并模仿的聲音。
這樣持續幾天后,如果孩子還沒有開始模仿新聞,就靠近點,看著他,并說:“麥片?麥片?麥——片!”然后充滿期待地看著孩子,等孩子模仿。無論孩子說了什么,是否發聲,都把麥片給他。
如果你和孩子可以玩很多聲音模仿游戲,且孩子能模仿其中的許多聲音,她模仿合計咯誒聲音的能力也將隨之而來。接受孩子創造的任何聲音組合。
從“m”音到準確地說出“麥片”這個詞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是這卻是所有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他們會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他們的言語肌群和技能在練習中發展起來時,當他們學會更準確地聽取聲音間的差異時,他們的發音也會越來越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