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懷疑小朋友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的時候,可以先觀察留意以下幾點:
1、小朋友的游戲技巧
同樣2歲的小朋友,兩個都還沒會說話,但一個玩游戲就已經很厲害,另外一個還不懂怎么去玩,只是會敲敲敲、咬咬咬,就會知道游戲技巧弱的小朋友要接受訓練的需要大很多。
2、口肌發展
留意小朋友在進食時,食物是否要軟固體才能進食或總是含著食物。口肌發展弱的小朋友,語言發展都有可能較慢。
3、發音怪異
除了有bb音之外,留意小朋友所發出的音是否音法怪異。
4、因言語而影響到其自信心和社交發展
5、說話顛三倒四,或組織混亂
如果家長們發現小朋友有以上的情況出現,就應該求助言語治療師幫助小朋友作出針對性的治療,目的在于分析小朋友的溝通、表達能力遲緩原因。
家長最常會問的就是小朋友發音不準,大了之后會否自然變回準確?「一般小朋友,4歲后發音就應該完全準確,如果四歲后發音都是不準確,那就要見見言語治療師,了解錯音的成因。很多小朋友會說很多bb話,四歲前,是否需要見治療師?除非見其口肌發展差,不肯吃東西,吃的東西要讓它們軟之后再吃,那么那個階段就應該見言語治療師。」
現今社會,大多數父母都要出外工作,因此帶孩子的責任都會落在家中長者或保姆的身上。而大多數家庭所聘請的保姆帶有外地口音,發音都不太準確,長期在這種半咸淡的語言環境,有可能影響小朋友發音。對此,老師建議:「小朋友并不會知道你教他的哪一個音是正宗的,哪一個是有口音的,所以如果沒得選擇,一定要由保姆帶小朋友的話,那么家長就再提供多一點接觸純正普通話的學習環境給小朋友。」

平日家長應該制造多一點與小孩溝通的機會。
很多家長都會為小朋友買一大堆昂貴的玩具教材在家中學習,老師建議家長應看清楚教材的訓練指引,并好好善用。此外,有家長因看見自己的孩子說話不如同齡小朋友,會有所擔心,并因而向言語治療師求助,老師指出近年求助人數亦有上升,但也不能單從這方面就代表其有語言發展問題,言語治療師會從多方面評估,以下為評估內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