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絕大多數家長跟我一樣,沒有和語障兒相處的經驗,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語障兒相處時,怎么讓他們知道我們也很關心他們的“聲音”呢?
語障兒最可憐的地方是無論在家在學校,因為他們的“無聲”,很容易讓人忽略他們的存在,忽略他們的心情,忽略他們的感受,忽略他們的需要,甚至是忽略他們的回答。
以前我就常犯一個錯誤,我會問我的孩子要不要吃什么東西,問完后其實沒等到他回答我,我就性急的幫他決定要吃什么。在外面當有人問他叫什么名字,我總會很快的就替孩子回答。
在跟孩子玩的時候,我總是說我們來玩這個我們來玩那個,為什么不讓孩子說他要玩什么,好像我沒有那么多時間等他回答一樣。事實上是我根本就沒有給孩子講話的機會。
鑒于之前的經驗教訓,后來,我從孩子的心理上與他溝通,盡量給孩子機會將無聲勝過有聲,了解他到底想表達什么。
以下這些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家中有語障兒的家長,希望你們和孩子之間有更好的互動,更好的溝通。
厘清觀念,語障治療的最重要目的是教孩子與人溝通,而不單只是開口講話而已。
溝通,可以用語言、用眼神、用肢體動作、用紙筆,有太多的方法可以讓語障兒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情緒,我們要重視這些“無聲”的語言,當你這么改變自己后,對孩子是一種更大的鼓勵,他們會更有興趣與人溝通,當然也就可以刺激他們開口說話的動機,因為他們會了解語言是最快也最清楚的溝通方法。

仔細的慢慢的聽清楚孩子在跟你講什么。
我發現只要仔細看著正在講話的孩子,你會驚訝的聽到他們說出一些你不相信的字。例如我的孩子班上有一個重度腦性麻痹兒,在我到班上第三次的時候,我就聽到他跟我說:“毛毛的媽媽”,我好高興的回答他:“對呀,我是啊,你好嗎?”,站在這個孩子旁邊的另一個孩子的母親問我,剛剛他在跟我說話嗎?
我很驚訝她問我這問題,我以為他講的很清楚。之后也有很多其他家長會問我:你怎么聽得懂他們在講什么?我想,可能是我習慣了聽我的孩子說話吧,沒什么訣竅,就是仔細慢慢的聽,再加一點想象力。
當語障兒跟你講話時,把他們講的話用自然的口氣再重復一遍,目的之一是發出正確的字音,之二是在需要的時候幫他們完成句型。
例如孩子說“媽媽買面包我吃”,那么你就重復一遍“媽媽買面包給我吃”,注意哦,我們只是幫忙說出完整句型,不是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所以重復后不要要求孩子跟著講一遍,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跟你講一遍。這在我們的心態上要調適好,否則孩子受到太多挫折,以后就更不愛講話了。
給孩子時間回答問題,別怕他們會講不出來或講得不好,也別怕別人會聽不懂,真的聽不懂的時候我們再幫忙也不遲。
別讓孩子覺得只要他開口了就是你要訓練他語言的時候。有時候跟他一起從嘴巴里胡亂弄出點聲音,咕嚕咕嚕哇哇哇,多有樂趣,這也是口腔運動之一呀。
他們要做什么?有時候我跟孩子一起坐著看電視,他起身要走開,我認為需要訓練他的專注力,所以會把他抓回來,通常這時候他的反應會有點激烈。
有一次我決定看看他到底要做什么,他走開我也沒攔他,只見他打開冰箱拿出蘋果汁。照平常的話,我會告訴他現在不是喝果汁的時間,但這次我想知道他"到底"要怎樣。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他拿蘋果汁過來,又走回去拿了兩個杯子,倒了兩杯的果汁,搖搖晃晃的要拿一杯給我。之后呢?他自己拿一杯果汁,又坐回我身邊,跟我一起看電視。
我很后悔我沒抓住情境教他類似的溝通技巧,他只好用最基本的肢體動作來做他想做的事——跟媽媽邊喝果汁邊看電視。所以我建議大家,仔細觀察孩子到底要做什么,不要用我們的思想來判斷孩子想說什么。
不要說太多“廢話”。對語障兒講話用字要清楚、講話要多講重點、要借情境來講。我相信你一定聽過別人給你這樣的建議“多跟他們講話呀,拼命講一直講啊,多多給小孩刺激呀”,有一位媽媽跟我說她使用這種方法整天碎碎念,講到自己都受不了,懷疑到底有沒有效。
我說她講太多了,對有語言障礙的孩子來說,她講的話有三分之二以上成了廢話,所謂廢話就是講了浪費了沒益處的話。
跟語障兒講話,絕對要借著情境來講,而且要記住眼到心到這句話。例如孩子想喝牛奶,眼睛看著牛奶,表示他現在滿腦子就是牛奶、喝牛奶,這時候我們就跟孩子講“牛奶、喝牛奶”。等孩子的語言比較強了以后,我們再增加更多的用字,例如“喝牛奶、拿杯子喝牛奶”,逐步增加詞匯。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注意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點關心多一點觀察,這些原來無聲的孩子終究會有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