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發展及完善貫穿了人類的一生,尤其以學齡前兒童語言發展最為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兒童(0-6歲)早期能力開發概念的深入,語言能力作為兒童發展的重要指標受到了父母的極大關注。
什么樣的小朋友需要做語言干預?發育遲緩、自閉癥譜系、語言障礙、智力障礙、多動癥、腦癱等特殊兒童都有可能存在語言問題。
語言問題可能出現在很多類型的特殊兒童之中,尤其以發育遲緩及自閉癥譜系兒童居多。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問題主要體現在代詞混淆、情感類及抽象詞理解難等語義問題,以及對話困難等語用問題。
此類兒童除了需要做有針對性的語言干預,還需要針對其他問題進行綜合干預。
智力障礙可能是單純智力發展問題,也可能伴隨自閉癥、腦癱、唐氏綜合癥等病癥一起出現。語言與智力密不可分。智力障礙的兒童在語言發展中經常會涉及高級語義理解問題,比如不理解抽象詞匯等問題。我們需要對相關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語言干預。
對于單純的語言障礙兒童(語言表達障礙,其他方面均正常),語言開發則是重中之重。包含語音、語義、語法、語用、文字使用等全面語言干預。早期單純語言障礙兒童(5歲以前)有可能學齡期(6-7歲以后)發展成為學習障礙或閱讀障礙,嚴重影響學業成績,因此需要盡早開始干預。
多動癥兒童本身并沒有太多語音、語義及語法問題,他們的語言問題更多表現在語用方面,比如由于沖動及自我控制能力弱導致的“話太多”或“亂說話”等方面。此類兒童需要做有針對性的語用干預,如語言管理能力提升等。
普通兒童也需要語言干預(開發)嗎?答案是肯定的。
兒童語言關鍵期一般指學齡前(6歲以前)此時,語言快速發展,詞匯量爆發式增長,語句從簡單到豐富。即便是普通兒童,每個人的語言能力也是千差萬別。若此時進行早期語言能力干預(開發),不但可以大大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更會提升內在抽象思維能力,從而為兒童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讓兒童在學業成績及職業發展中表現卓越。
當孩子需要語言干預時,很多家長容易受著急、焦慮情緒干擾,今天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語言干預有哪些常見誤區。
教孩子說話發音,最大的“坑”是家長認為孩子說話有問題的話就必須得做“口肌訓練”。結果做了一段時間后反而發現往往沒效果。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口肌訓練”針對的是發音器官有運動障礙的孩子,比如發音不清楚、吞咽有問題等。“孩子不說話”并不都是因為發音器官有障礙,其形成是復雜的,對于孩子的語言能力需要整體去看孩子的溝通、語言理解、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孩子一有需求、給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家長就馬上領會并及時滿足孩子,無形中卻“剝奪”了讓孩子說話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這些事我都不用說話就能輕輕松松搞定,為什么還要費勁去開口呢?
比起事事主動出擊,家長們不妨嘗試“裝傻”,等到孩子自己開口提要求后,再給予回應。
貴人語遲
“貴人語遲,金口難開”,這一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謊言。就因為這句經典的諺語,多少孩子耽誤了最佳的黃金康復干預時間。
一直盼著孩子開口叫爸媽,別人家的孩子幾個月就會叫、1歲多就會哼兒歌,自家的娃2歲了還開不了口。焦慮的時候于是傻傻地信了別人安慰我“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不要著急,等段時間他的金口就開了”這樣的話。
確實是有小部分的孩子開口說話比較晚,但大多數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就都會慢慢學著說了。所以當發現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還不會說話時一定要及早找專業人士或機構進行評估,盡早針對孩子的問題進行康復干預。
當孩子存在“語言遲緩”、“言語障礙”的癥狀時,有些家長就會抱著“病急亂投醫”的念頭,嘗試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吃藥、打針、針灸、腦部刺激……花費不菲,孩子的狀況卻仍然沒有好轉。
切記:孩子出現語言、言語等方面的障礙并不是發燒、感冒,吃吃藥、打打針就能好。家長不要再花心思找“特效藥”,無論是市面上打著中藥的名頭做出的湯劑和飲片,還是掛著科學幌子的療法、技術都不是孩子的靈丹妙藥。
最關鍵的治療方法是找靠譜機構,給孩子進行科學、系統的言語訓練。